中国3000万男人难娶到老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近期,有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全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约为2.39亿人,引发关注并冲上热搜。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在《有识》栏目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用15岁作为单身口径是错误的,真实的单身人口数量绝对要低于2.39亿。但需要关注,长达40年左右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偏高,造成了一些人的被动单身。有3000万以上的男性,找不到中国老婆。

    原新曾是原国家计生委的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专家组组长,他指出,数以千万计的男性缺失与之婚配的适龄女性已是既成事实,由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埋下男女婚姻年龄段人口数量不匹配的性别失衡社会问题已经开始呈现,以此为背景所形成的婚姻挤压、结婚人数减少、失婚和离婚率上升等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开始显露,必须积极主动应对性别失衡社会。

    问:当前对单身没有明确的定义,你认为哪些人可以称之为单身,该如何界定单身?

    原新:界定单身应该有一个意愿概念。一类是有结婚意愿,但是的确找不到配偶;第二类是没有结婚意愿,压根就不想结婚。一个是被动选择,一个是主动选择,我把前者称之为失婚人群,后者称之为不婚人群。第一类失婚人群,其实他们是被动的,有可能是由性别失衡、迁移流动、灾难性事件导致的单身,例如俄乌冲突中肯定有很多男性死亡。而第二类不婚人群,是一个主动的现象。此外,可以再把这个概念延展一下,也就是属于婚姻变故之后的一种单身结果,即离异后的单身,丧偶后的单身。严格界定的话,失婚和不婚两个群体才应该是单身的人群。如果再增加一个法定结婚年龄为前提,把法律的底线加进去,这样可能就更精确了。

    问:为何我国单身人口多,背后有哪些原因?

    答:首先,从失婚人群,也就是被动单身的人群来看,主要原因是长达40年左右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偏高,失婚人口大多为男性。出生人口性别比通常指年度平均100名活产女婴对应的活产男婴数,正常范围在105±2(女性=100)。按照人口的大数定律,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男性的死亡概率均高于女性,性别比随年龄增高呈现一条逐渐下行的曲线。出生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是由生物学因素所决定的自然规律,出生人口性别比平均值一般为105上下。

    至少中国有3000万以上的男人,如果想结婚,找不着中国老婆。因为过去42年,我们先天性地缺失了同等数量的女婴。如果要是按照年龄对等的原则来说,那也就是42岁以下的男性,少了3400万到3500万的女性。

    对于主动的单身,也就是不婚,这是因为现代婚育观念的改变和家庭婚姻、家庭文化的变化,导致一部分人群不愿意结婚了,这个相对来说是女性居多,也有人把它单一的归为女性,我觉得这也是不对的,也有一些有条件结婚的男性,他也选择不婚,所以只能说女性居多,男性也有。

    问:单身人群的增加对社会养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考验,政府、社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或应对措施?

    原新:中国的传统家庭,在低生育率的大潮之下,呈现出了一个多样性、多元化的变化。例如,人们不结婚了,不生孩子了等等,这样使得传统家庭的一些功能和能力被削弱、转化了。传统的家庭功能被外化到了市场,外化到了社会。这就需要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政府管理治理能力都相应有一些更新和应对的举措。

    失婚与不婚老人缺失伴侣和子女,导致其家庭养老支持出现代际断点,其对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依赖时间更早、程度更高,届时社会养老需求将会积聚爆发。一是早期介入,早做准备,城市“三无”人员、 农村“五保户”和特殊困难群体中男性失婚的可能性较大,应增强风险预警,将其纳入社会管理范畴,提高福利性保障,改善其和家庭的脆弱性。二是关口前移,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提前做好针对大龄未婚男性的养老政策储备。(据经济周刊)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