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株洲的韵味 从一碗米粉“嗦”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一方水土,一种烟火。

    都说株洲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圆的扁的,清汤红油,双码盖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这或许关乎口味和喜好,也或许是对“儿时味道”的眷恋。

    上周,《去“湘”当有味的地方》来株拍摄,汪涵、沈梦辰、吴泽林组队走进株洲的米粉店,掀起市民对本地米粉店的讨论热情。

    那么,株洲的米粉都有哪些特色?那些让我们念念不忘的米粉店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起来看看。

    一碗米粉的传承

    在不少“90后”甚至“00后”的故事里,以前在外地读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海记米粉店嗦碗粉,以解数月相思。

    这几天,因为《去“湘”当有味的地方》,海记米粉店门前的队伍更长了。记者去了两次,都因为排队的人众多,不好意思耽误老板做生意,最终将采访约到了晚上8点半。

    此时,老板马伯海和老板娘黄典香仍没有休息,一洗一烹,忙着准备次日的米粉码子。

    如今,这个小店的米粉可以配13种码子,最知名的小炒肉,以及这几年独创的猪舌、猪三样,总是容易让慕名远来的食客纠结一番。而对于老顾客来说,汤粉里的那一勺酸菜,同样是最深刻的味觉记忆。

    1998年10月1日,郴州人黄典香和丈夫马伯海正式来株创业,每天推着小摊出门,卖白粒丸、猪血之类小吃。两口子能干、舍得干,黄典香又爱创新,卖过的扬州炒饭、武汉豆皮等,都让贺嘉路附近居民念念不忘。

    积累了一定口碑后,夫妻俩决定在株洲扎根,2003年,海记米粉店正式开张。

    因为做的主要是附近学校师生的生意,所以这么多年,夫妻俩从采购、洗菜炒码到烹饪,都是敞开门来,欢迎周边师生监督。当然,这也会吸引一些同行前来学习,但两人并不介意。

    自己研发新品时,黄典香还会摆在外面,欢迎食客尝鲜、提意见。“至少要几十个人觉得好,我才会上架。”她觉得,一碗米粉能给大家提供幸福感,也是她的乐趣。

    这么多年,夫妻俩相互扶持,每天凌晨4点开始忙活烧汤、备料,一直到晚上10点关店回家,好的时候一天能睡七八个小时,忙起来一天也就能睡五六个小时。

    女儿目前在“双一流”高校读金融专业硕士,黄典香希望等女儿毕业后,就把这家店的经营管理,交到女儿手上,让更多人记住“海记”的味道。

    如果说“海记”是年轻人眼里的“朱砂痣”,那么泗江饮食店也是一群人心里的“白月光”。

    这次去泗江饮食店,才发现4个月前刚换了店址。从小巷一路寻到旁边的沿港路,看到尽头拐角处的门店总有人进进出出,就知道找对地方了。

    这家老店本就是国营餐馆改制而成,不过当初接手的老板廖来明和老伴都已退休,交给了跟班超过6年的一对徒弟。

    米粉还是以前的味道,白瓷碗底铺好盐和酱油,米粉烫一烫出锅往上一盖,配上一勺猪骨高汤,一把葱花,还有固定的肉丝码子。食客们有不少相熟,接过热气腾腾的米粉,彼此打个招呼,就迫不及待大快朵颐起来。

    一家小店的传承,一碗米粉的吸溜之间,是老味道的延续。

    各地特色米粉随

    “移民”涌入株洲

    一碗米粉,唤醒的是味觉,蕴藏的是城市发展与变迁。

    株洲作为“移民城市”,大家爱吃米粉的习俗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在一些老株洲人的回忆里,最先在株洲卖米粉的店铺,招牌上常有“长沙”这个前缀,表明这米粉是从长沙传过来的。

    相关资料记载,解放以前,长沙的面馆其实比米粉店要多很多,面食在战乱时期也更受老百姓青睐。

    之所以后来米粉“反超”,也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战乱,导致北方的小麦难以运入湖南,本地的米粉成了替代粮,延续至今。

    解放之后,商户恢复活跃,一些商户也会将在长沙卖得不错的米粉,带到株洲拓展生意。

    上世纪50年代,位于解放街的同庆园酒楼,是当时株洲最大的餐饮店,米粉是店里的招牌。此后,随着城市发展,周边市州的人们前来株洲做生意,也将常德津市牛肉粉、振兴牛肉粉、长沙手工米粉、桂林米粉等各地的特色米粉,带进株洲人的早餐生活中。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种种限制,本地的米粉经常还是供不应求。黄满云就是那时起在株洲做米粉零售。她还记得,当时每天早上约一个半小时,她的100多斤米粉就能卖完。

    株洲人一天吃掉 多少碗米粉?

    攸县烧汤粉、醴陵炒粉、炎陵烫粉皮、茶陵家粉……除了外来的特色米粉,实际上,如果把株洲各县市的米粉细细划分,同样也是各有特色。

    比如攸县米粉,据传起源于道教朝拜圣地——攸县莲塘坳镇阳升观,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攸县米粉于2014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一碗鲜香的攸县烧汤粉,能让挑剔的食客吃到粉碗见底,打着饱嗝满意离去。

    茶陵人爱吃粉。《茶陵县志》就记载,当地的副食有“糯米淀粉、粉丝、薯粉丝等”。茶陵人把本地米粉称为“家粉”,当地米粉以手工制作为主,有独特的家乡“柴火味”。

    相比之下,醴陵的炒粉则更像是一道菜肴,其最畅销的时候其实是晚餐时间。最正宗的醴陵炒粉有几样必备的配料,包括豆芽、土鸡蛋、本地小葱、醴陵玻璃椒制成的干辣椒粉以及自炼猪油。

    说起来各具风味,但最终都要落到主食——米粉之上。

    爱吃米粉的株洲人,一天能吃掉多少碗米粉?

    唐铁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米粉生意,此前,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株洲人平均每天要吃掉16万斤左右的湿米粉,其中卖得最好的是宽粉,一天超过10万斤。其他圆粉、凉皮等加起来约6万斤。

    按照一斤湿米粉一般下三碗米粉,估算下来,16万斤就能下48万碗米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