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王芳 通讯员/李鹏
他们,是手握柳叶刀的外科医生;他们,是勇攀高峰的检验医生;他们,在手术室里经历过无数次生死交锋;他们,倾听、引导,将许多处于幻觉妄想的病友拉回现实世界;他们是株洲市三医院的医生,坚守岗位,默默耕耘,演绎着平凡却动人的故事。
多次深入抗疫一线
——检验科李岳丰
2022年,对于李岳丰而言,是远行与收获的一年。
这一年,他的足迹从繁华的上海到高原西藏,再到近邻邵阳,而后返回株洲,他的驰援路天南海北。
2022年5月,上海新冠疫情告急,李岳丰应召入沪。
“当时的检验量特别大,经常从下午两点开始到凌晨一两点,不断有核酸样本送达,我们在负压实验室,穿着防护服,等全部结束时已经早上四五点了。”李岳丰回忆,这样的强度持续了20天,直至疫情得到平稳控制。
时间来到2022年8月,有了驰援经验的李岳丰,又被医院派往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参与核酸检测工作。
“除了工作强度,我们还需要适应‘高反’,我本身就有过敏性鼻炎,一来就开始流鼻血,穿着防护服实在不方便,我就任它流,反正流一会也就好了。最难忘是第一次流鼻血后脱掉防护服,下巴上全是血,周边的同事都吓到了,我连忙解释没事儿。”李岳丰笑着回忆那段苦中作乐的驰援日子。
在扎囊县奋战了38天后,李岳丰返回株洲,没休几天,邵阳疫情告急,他背起西藏回来还未整理的行囊又辗转奔向了邵阳。
“当时我在新邵县和邵阳市来回跑,大概持续了20多天,就收到株洲有疫情要求返回的消息,一下车家都没回就被送到了荷塘区方仓实验室,随后两个月我们都是在实验室、安置酒店‘两点一线’之间奔波。”
身为实验室为数不多的男同志,李岳丰承担了更多的体力工作。“核酸提取、标本转运、医疗废物处理等体力活我都包了。”实验室空间小,货架上下叠放,要取物件就得反复上下蹲,就在这不够转身的小小空间,李岳丰一天要做上千次“深蹲”。每到深夜回到安置酒店时,他才有了“腰痛得都不是自己了的感觉”。
李岳丰一路奔波,在外乡的日子,有时看着空荡的街道,看着深夜还在巷子里徘徊的身影,总会想:“如果自己能力更强,是不是能更多的帮助到他们”。于是,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医学的本质是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让患者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
用爱点亮患者世界里的光
——临床心理科、株洲市2023年最美医师石欢
“误入”精神科,一恍十三年。石欢笑称,自己一直想成为一名医生,却在机缘巧合之下选择了精神卫生专业,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她收获到了满满的温情和感动。
毕业时,石欢有许多选择,沿海大城市医院、家乡的医疗单位......但考虑再三,石欢决定来到株洲——这座充满动力的城市。
“刚入职那会,精神科的专科医生并不多,像我这种精神卫生专业的更少,再加上当时精神病的治疗都是管制式的模式,大众对精神疾病的住院治疗比较抗拒,在他们看来,治疗是与痛苦画上等号的。”石欢回忆道。
石欢不断从心理技术、药物调整方面入手,想给来就诊的精神病患一个不一样的治疗过程,让他们及家属能放下顾虑,正视病情,在她的坚持下,慢慢取得了一些成效。
入职两年后,石欢接诊了一位刚研究生毕业的姑娘。因为刚参加工作的原因,这位病患精神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时常六神无主,甚至出现了幻觉、妄想的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与工作。石欢耐心与她沟通,尝试去了解她的内心,有针对性地给她制定了治疗方案。住院治疗一个月后,病患康复出院。
“我给她制定了日常情景模拟训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式,和她不断演练,助她重返职场。”石欢说,她重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直到现在,还会偶尔来咨询一些心理问题。这么多年过去,这位病患在自己的领域有了成就,这对于石欢而言,欣慰的同时成就感满满。
一名女性患者,离异后的她与母亲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的压力让她开始出现精神上的异样,经常幻想有人要害她,更怕前夫家来抢他的儿子,在出现严重幻觉的时候,被母亲送到了株洲市三医院。石欢接待了她,发现患者很偏激,不信任医生。
“病人的母亲也是六神无主,完全管不了事,更指望不上她年幼的儿子,于是整个住院治疗过程都是我陪着她,帮她解决本来应该由家人承担的许多事情,渐渐地,她也把我当成了家人,一个月后她出院了,重返了日常的生活,现在偶尔还会在微信上与我联系。”石欢很珍惜这份信任,她将信任传导给更多的病友。
从过去的单一治疗模式,到现在个性化治疗,石欢感言自己是与医院共同成长,自己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也见证着医院的发展。“我的‘成长之路’,依托医院的发展,希望大众能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加深对精神医学的理解,让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常怀悲悯之心
——急诊科贺慧珍
2016年进入株洲市三医院,贺慧珍在内科、急诊科轮转,待在急诊科的时间更长,每每成功救治了病人,也会令她更有成就感。而在无力之时,她内心总会升起一股悲悯之心,哪怕她也早已习惯急诊的快节奏,见证过更多生死。
2022年底疫情爆发的那段时间,医院成立了精神科重症救治病房,主要收治精神科的新冠重症病人,贺慧珍加入了这个临时病房。
“精神病人没有主诉,也没有主观意愿,甚至他给出的信息与事实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在用药、喂药的过程中,全靠我们观察。再加上精神病人体质本来就不如常人,在处理一些重症病患的时候,更复杂一点,也更需要家属的支持。”贺慧珍说。
“家属的配合在急诊更重要,我们在遇到急性心梗病人时,家属充分听取医生建议,能收获更好的抢救效果。”
急诊科的宗旨是生命第一,一直为更好地服务患者迎难而上。贺慧珍深知此理。她说:“除了日常救治,我们科室还承担着医院的科普宣传工作,负责第一目击者培训等。”
心肺复苏、AED使用、溺水救治等,急救科普旨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贺慧珍和急诊科的同事们,每个月都会深入社区、机关单位及周边学校开展各类科普宣传。
“医生是个很辛苦的职业,不仅因为医疗工作本身,还因为医生要一辈子学习,不可丝毫懈怠。医生要不停歇地学习,不断接受再教育,是因为医学发展和医疗临床特殊性决定的。”贺慧珍感叹,唯有不断武装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帮助更多的病友,为他们带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