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室】二维码
主持人/徐不曾
嗨,大家好!今天,株洲网事聊天室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本期主持人徐不曾,欢迎您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一起聊柴米油盐,聊喜怒哀乐,聊各种有意义或者有意思的事。
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你和一些人聊天,只是就一件很平常的事件发表很平常的意见,但总有人会先反驳你,不顾及你的感受就把自己的道理和想法一顿输出。你说一句话,他好多句在那等着,为了反驳而反驳,为了怼而怼,说出的话毫无道理可言。这些爱抬杠的人在网络上有一个统称,叫做“杠精”,本期聊天室,我们一起来聊聊生活中这些爱抬杠的人。
带带大师兄:确实有这样的人,你说啥他都要反驳一下,不反驳也要质疑你说的话,如果他不确定就马上上网查,来确认你说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他们的观点就是 “我没有观点,但我的观点永远与你相反”。如果这样的人还有追问不休的性格,那就更可怕了。
凉白开:小声吐槽,我妈就是这样。有时候,我跟我爸都不敢接她的话,她经常一开口先反驳我们的意见,哪怕我们说的跟她是一个意思,她也会先说“不是”。但是她确实是无意识的,我跟她讲过这样不好,她也接受了,但并不会改,因为真的成习惯了。反正我现在被锻炼得脾气很好,会自动忽略那些反驳,直接换个话题。不过也就对亲妈才这样,其他人莫名其妙的这样抬杠,我可能会直接杠回去。
果麦麦:我好像看到了我自己。我妈小时候对我控制欲极强,导致我现在也很喜欢反驳他人,总是刻意和别人抬杠。人际交往出现了一些矛盾之后,我就有意在别人说话时顺着别人的讲,很少用“不是”“不对”这种字眼。过了一段时间就发现自己的心情也会好很多,和别人交往也舒服很多。
风吹半夏:我非常不喜欢那种为了社交的所谓“认同”,我只是单纯地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想要说出来而已。我觉得为了维护一种关系而违背自己的想法,去虚假地认可,这样子的交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分享的人到底是希望别人能够真正地认同他,还是享受虚假附和的快感呢?如果是前者,为什么不能接受真心的反驳。
毕亚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株洲市红十字会心理援助志愿队队长):一般而言,“杠精”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与同理能力,高度认同自己的认知逻辑,习惯于否定、打压他人。这样的人格特质的形成,很可能因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关注和认同,经常被否定、被打压,缺乏安全感和稳定的自我认同感,从而“习得”这样的思维以及行为模式。抬杠和说服别人相信自己,成了他们建立自尊、寻求外界认同、获得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成长背景,让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大相径庭,对事物的看法与观点不一致,甚至完全违和。特别是互联网发达的当下,很容易将不同认知水平的人们聚拢在同一个时空之下。网络空间遮蔽真实身份,给现实中的弱势群体、自尊度价值感较低的人带来了安全感,隐身状态下发泄情绪,无差别攻击,一定程度可以补偿现实中的挫败感。他们僵化地只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去看待世界,很难站在他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更严重一点的“杠精”,也许存在偏执型人格特质,容易对外界产生不信任和猜忌。
某种程度而言,“杠精”的背后,或多或少都受过伤,他们需要足够的爱与宽容,在内心重建安全与秩序感。如何面对“杠精”,或者说如何减少其对我们的影响?首先,尊重他发言的权利。其次,尊重我们自己的心理疆界,保持稳定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弹性,不会因为他人的质疑而动摇“根本”。
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生存空间,即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通常,我们对物理空间保护较好,很少会让人强行登堂入室。但,我们的心理空间反而较容易受到外界的侵扰。常年习惯的“评判”体系,让我们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看法与立场。所以,在应对他人的否定与打压时,不管这个人是亲人、朋友、同事,还是网络上的陌生人,我们先确定自己的立场,明了对方的认知逻辑与“我”无关。无需恋战,不给对方进入“心门”的机会,我们有权拒绝“杠精”对自己造成的破坏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