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拉利昂,易小明为当地居民进行疟原虫检测。受访者/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琼 实习生/曾怡婧 通讯员/谭盼盼
从株洲到长沙,然后单程飞行30多个小时,抵达遥远的西非大西洋岸。4个多月前,省直中医院检验科医生易小明按照这条路线,到达了万里之遥的塞拉利昂。在那里,他有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医生。
近日,记者通过微信,听远在异国的他讲述这段“非”常岁月。
当起“维修工”,让停摆的仪器重新“上岗”
塞拉利昂气候湿热,布满了雨林和沼泽,那里艾滋病、疟疾、伤寒、登革热、黄热病横行,就连致死率高达90%的埃博拉病毒也并不鲜见。
3月1日,作为中国(湖南)第二十四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成员,37岁的易小明踏上了这片土地。
“及时准确的检验诊断结果对这些传染病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提及援非的理由,易小明简单直白。
尽管出发前“脑补”了各种画面,可真到了塞拉利昂,困难远超想象。
刚到中塞友好医院,易小明发现,由于当地员工缺乏仪器保养修复的能力,大部分检验设备无法正常运转,仅有一台显微镜、分光光度仪和离心机能勉强使用。
怎么办?闲不住的他当起了“维修工”。他一边查阅仪器说明书,摸索解决办法,一边联系国内的仪器工程师,寻求在线指导。经过一番拆洗、组装、调试、保养和维护,血细胞分析仪和尿液分析仪终于重新“上岗”。
就这样,他利用显微镜等简单设备开展形态学检测,用来诊断疟疾、结核等传染病,检验报告的质量明显提高,减少了误诊。
开展镰状细胞贫血镜检筛查,为贫血孩子查病因
在非洲,镰状细胞性贫血极为常见。由于当地缺乏系统的筛检手段,5岁以下患有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儿童死亡率超过9%。
如何避免误诊?刚到中塞友好医院不久,易小明就提议对来院就诊的贫血孩子开展镰状细胞贫血镜检筛查。在他的推动下,数十例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被筛查出来,其中不少患者此前多次就诊却未被查明病因。
有益探索不止这一项。
6月19日,易小明对提取的脊髓液进行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发现存在噬血现象,最终确认患者受细菌感染。这是中塞友好医院首次开展脊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为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当地检验人员讲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知识。
在他的传帮带下,如今,中塞友好医院陆续开展了骨髓穿刺及细胞学诊断、真菌涂片检测、体液细胞学检测等新检测项目和技术。
为贫困患者免费检查,架起中非友谊桥梁
由于经济落后,在塞拉利昂,许多人在温饱线上挣扎,就医成了奢望。
6月13日上午,一位名叫Issah的17岁男孩因发烧到中塞友好医院就诊。初步检查显示,男孩的血常规明显异常,血象三系减少。原来,他在3周前就开始发烧,服用抗疟药物及抗生素都不见好转。就诊时,男孩的体温已高达39.3°C。“他必须尽快明确诊断,否则会延误病情。”正当易小明打算为Issah做进一步检查时,对方却不辞而别。
焦急的易小明开始四处打听Issah的联系方式。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联系上男孩。电话中,Issah坦白道,“我家太穷了,怕付不起后续检查费。”“别担心,我免费帮你做检查。”易小明劝说对方回到医院。
所幸,经过血常规、生化检查、骨髓穿刺术、B超等系列检查,他帮男孩找到了病因——噬血细胞综合征。这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良性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可引发高热甚至多部位出血。
在对症治疗后,男孩的体温恢复正常,肝功能也逐渐好转。
“Chinese good”。出院时,Issah和他的家人向易小明竖起了大拇指。他们或许没想到,在自己的家乡,也能感受到来自中国医生的那份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