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豹增收到收音机后,开心地收听节目。 通讯员/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何春林 通讯员/言静
7月25日,全市残联系统“遇见”活动在芦淞区龙凤庵村启动,全省首个“残疾人友好村”也落户于此。
龙凤庵村为何能成为全省首个残疾人友好村?残疾人在这里遇见了哪些美好?
代表联系制,搭建“连心桥”
当天上午,袁豹增手里端着一台红色的收音机,熟练地调试着频率。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腼腆的袁豹增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袁豹增患有智力、肢体、视力等多重残疾,其父亲也患有残疾,其家庭被纳入龙凤庵村困难家庭。
袁豹增的收音机,是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李克武赠送的。今年6月22日,李克武在该村入户调研,与袁豹增聊天时,得知对方因视力问题只能“听电视机”,李克武把这事放在了心上。
7月15日,李克武赶到龙凤庵村,将一台全新的收音机送至袁豹增手中,并讲解使用方法。
“一次遇见、一声问候、一次服务,换来残疾人满意的笑容,一切都值得。”李克武说道。
2021年起,在省市区残联指导下,龙凤庵村在残疾人群体中率先推行“代表联系制度”,明确以村干部包组,村民代表作为其居所附近的残疾人联户责任人,按照“串串门、聊聊天、帮帮忙”的要求,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支持送到残疾人身边。
对残疾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村上答复不了也无法解决的,就向上级残联部门汇报,争取支持促成解决。
近两年,该村和村残协对残疾人办证、辅具申请等相关业务实行帮代办、上门服务,先后上门评残6人次、代办(换)证60余件、辅具申领18人件、办理“两项补贴”25人次。
遇见美好,市残联成立专班服务
龙凤庵村位于芦淞区白关镇东部,村域面积8.5平方公里,村民2176人,现有持证残疾人56人,享受“两项补贴”43人次。
今年4月,省委书记沈晓明深入龙凤庵村调研,并走访了残疾人等困难家庭,强调“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好帮扶救助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前不久闭幕的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我省提出了“湖南要成为对残疾人最为友好的省份,湖南人要成为对残疾人最为友善的一群人。”
目前,市残联已成立龙凤庵村工作专班,并布置分户包片方案,在龙凤庵村试点全面提升农村残疾人服务水平,切实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李克武说,为落实“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要求,市残联在龙凤庵村启动了“遇见”活动——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全体残疾人工作者,将结合业务工作,平均每天“遇见”一位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的名字、打一个招呼、给一个微笑,和残疾人交朋友、听残疾人讲故事、学残疾人的优点,帮残疾人解难题。
细微关怀,当好“服务员”
走进龙凤庵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台两米多高的立式显示屏格外显眼。残疾人到此办理业务时,只需轻轻点击上面“一键翻译”按钮,后台会有客服人员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将聋哑残疾人的手语,转化为语音讲述给办事人员,同时将办事人员的语音转化为手语反馈给残疾人。如此一来,残疾人便可以顺利办结事情。
一旁的残疾人之家内,摆满了各种康复训练设备,村里不少残疾人来此进行免费康复训练。
类似的细微服务在龙凤庵村比比皆是。
残疾人袁桥生是“家改服务”受益者之一。“家中老屋没有洗浴间,洗澡要烧水提到杂物间角落,杂物间透风,冬天太冷了,夏天蚊子咬。”袁桥生说。
市区残联立即进行了“家改服务”:将原来的杂物间用砖新砌了一个洗浴间,装了铝合金洗手间门,用防潮板吊顶,并配备了热水器、淋浴器、毛巾架。
目前,该村8户残疾人,通过“一户一方案”的模式全部完成改造,残疾人日常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与此同时,该村符合要求的6户对象全部列入“阳光增收”。市区残联和村上,通过项目扶持、免费赠送种子、鸡苗、鸭苗等,帮助残疾人开展力所能及的种养殖等生产活动。
每年的助残日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中,残联和村里,会安排专车接送该村残疾人走出去,参加游园、观影、团建等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