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180多天 神十五乘组见证哪些历史时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据新华社)

    神舟十五号乘组6月4日返回地面。自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以来,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度过了180多天。作为中国空间站任务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棒,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三名航天员是如何在轨工作生活的?“太空出差”期间,他们见证了哪些中国航天的重要历史时刻?

    与神十四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去年11月30日,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五号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这是中国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之后,神舟十五号乘组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了面对面的工作交接。去年12月2日晚,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接过中国空间站的“钥匙”,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此次返回地面前,神舟十五号乘组在空间站迎来了神舟十六号乘组,进行了中国空间站第二次乘组在轨轮换。6名航天员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约5天时间。

    在轨期间开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

    神舟十五号任务是中国人第10次飞天,也是中国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以及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期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转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

    中国出舱次数最多的航天员乘组

    在轨期间,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共完成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航天员费俊龙、张陆首次漫步太空。在四次出舱活动期间,神舟十五号三名航天员在舱内舱外密切协同,先后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实验奠定了基础。

    除了太空行走,神舟十五号乘组还配合完成了多次空间站货物出舱任务,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利用货物气闸舱完成货物出舱。 (据中新网)

    相关新闻

    带回哪些太空“特产”?

    这次神舟十五号乘组返回,带回多个生物样品冷包。前天,央视镜头展示了空间站太空实验的样品冷包,分为大小两种不同的规格,而且根据样品的需求,可以保存为4℃和-20℃。更为先进的是,它采用了特殊的工艺和材料,整体做得非常紧凑,可以确保在火箭发射和飞行器返回时,抵抗强大的冲击力和震动。目前冷包能存储24到30多个小时,温度变化可控制在正负大概5℃-6℃。实验样品主要是一些细胞实验单元,以及上次神十四乘组遗留的一些再生稻植株,此外还有线虫芯片。

    (据央视)

    神十七10月发射 神十六11月回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此前介绍,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航天员将长期连续驻留空间站,通常每年进行2次乘组轮换、1至2次物资补给。目前,正在空间站的神舟十六号三名航天员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在他们返回前,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2023年度载人航天任务基本情况介绍,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将于今年10月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仍由三名航天员组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国载人飞船黑障区跟踪获重大突破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6月4日清晨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科技人员对其在穿越黑障区时的稳定跟踪,表明我国在载人飞船返回穿越黑障区跟踪测量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飞船返回地球时,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温度剧增,导致气体分子与飞船表面被烧蚀的材料均发生电离。这些不断产生的电离气体包裹在飞船周围,形成等离子体鞘套,对电磁波产生吸收衰减、折射、反射、散射等效应,导致飞船内部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异常乃至中断,这就是所谓的黑障现象,这段过程也被称为黑障区。

    飞船穿越黑障区时,只能依靠雷达和光学设备进行跟踪测量,能否在此期间稳定跟踪飞船,不论是对出黑障后的飞船测控引导,还是及时预报飞船落点都极为重要。

    “从神舟一号任务开始,为了解决飞船在黑障区的跟踪测量难题,我们一代代测控人接续攻关,联合多家科研机构,针对飞船在黑障区的雷达回波信号特点,不断完善针对性的信号检测和跟踪技术,现已具备了黑障区稳定跟踪飞船的能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敦煌测控区技术专家吴刚说。 (据新华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