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关于野生蘑菇的宣传 被村民围观热议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成姣兰 通讯员/肖冠华

    应季的种子菜苗、各色吃食和日常用品……17日的新塘农贸市场热闹如常,赶集的村民各自在选购商品,几个新添的摊位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当天,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安办与天元区市场监管部门及区疾控中心多部门联合,开展野生蘑菇宣传下乡行动。图文并茂的野生毒蘑菇识别及防控知识手册吸引了赶集的村民,大家纷纷领取和传阅。

    野蘑菇中毒事件进入高发期

    “今年我吃过七八次野蘑菇,岳母娘在田里搞的,吃了没点事,这上面怎么没有?”群丰镇新塘村村民易学东跟村民们分享。“以前有邻居吃了一种五朵并蒂的蘑菇毒死了,还是有点危险的。”一旁的大姐立马说道。

    随着雨水逐渐增多气温回升,野生蘑菇开始冒头,蘑菇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

    就在5月初,三门镇月福村一家三口因采食野生蘑菇,两人出现拉肚子现象。“他们在渌口区人民医院看病时,医院及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上报,我们立即跟进了。”天元区疾控中心应急办负责人孟灵川介绍,通过省疾控专家形态学鉴定,村民食用的为日本红菇,属于肠胃炎型中毒,目前已经无碍。

    进入5月,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入高发期。为守护老百姓生命健康,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一方面天元区市场监管部门、卫生疾控部门及基层政府启动密集的毒蘑菇宣传活动,倡导市民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宣传野生蘑菇知识。另一方,天元区11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医院密切关注,并与疾控部门建立了实时微信、电话通知处置,24小时网报机制,及时开展食品采样分析,指导中毒案例治疗。

    是否有毒不能只靠经验判断

    当天活动中,野生蘑菇宣传资料成为当天集市的香饽饽,村民争相领取和传阅。

    “这两种我能分辨,伞内侧有瓣的是草枞青鹅膏,能吃。没有瓣的是灰花纹鹅膏,不能吃。”村民黄女士眉飞色舞地介绍道。六十多岁的她从小就开始吃野生蘑菇,认识的蘑菇不少,也总结出不少经验。“往往有黑色斑点和颜色鲜艳的有毒。”她介绍道。

    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发现,老一辈村民多少都有点毒蘑菇辨识经验。还有人坦言,只要煮久一点,轻微有毒的野生蘑菇吃了也没事。不过年轻人就相对谨慎些。

    然而,野生蘑菇的种类多,很多有毒没毒的蘑菇长相相似,“老口子”也不一定确保每次都安全。

    前年,群丰镇白莲村一家人采食野生蘑菇中毒,最后花费2万余元才治好。这家人坦言,以前他们年年都吃,也没中过毒,以后再也不贪这口鲜了。

    上周,天元区一家四口在云南旅游时买回散装牛肝菌,吃后造成了严重的肠胃疾病,由市中心医院上报处置。“牛肝菌也有很多种,长相都相似,里面混了有毒的,当地农人采摘时没分清。”孟灵川说,素有蘑菇之乡的云南农人,识别经验丰富,但也有采错的时候,更何况我们呢。

    蘑菇中毒谨防假愈现象

    孟灵川介绍,蘑菇中毒症状分为急性肝损伤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和肠胃炎型,其中株洲以肠胃炎型为主,一般潜伏期在2个小时左右。一旦超过6个小时发病,很可能是剧毒蘑菇。潜伏期的长短,是初步诊断蘑菇中毒轻重的重要方式。潜伏期越长,毒性越重。

    他着重强调,蘑菇中毒还要谨防假愈现象。“第二天症状好像恢复了,其实各项指标都在急剧升高,72小时后又会出现恶化症状。”他介绍,一旦再次恶化,治疗效果很差,很可能出现严重肝肾损伤或死亡。一旦出现呕吐、拉肚子等蘑菇中毒症状,一定要到区或市级医院诊断。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