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做一次美味的生物作业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学生先解剖观察猪心结构,再制成美食。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解剖观察猪心,再动手制作成一道美食。日前,株洲市外国语学校生物学科启动生活化教学实践系列活动,让同学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劳动教育。

    据了解,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利用酵母菌制作美食”“解剖并观察猪心”。

    “通过酵母粉与面粉之间相互作用,能够让面团醒发。”270班的小赵带着这个知识,回家和家人开始动手实践。从和面、醒面,到剁肉、切菜,有了课本知识做基础,肉包子制作过程轻松了不少。最后,他顺利制作完成了一大锅肉包子。

    相比起包子制作,“解剖并观察猪心”更考验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还有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学们回家买到猪心后,先仔细观察了心室、心房的位置,再用注射器从心脏的大动脉开始注水,以水模拟血液的流动模式。接下来,同学们还要切开心脏,观察内部结构。

    “学科学,就应该抛开那些杂念。”女生小李说,一开始拿着血糊糊的心脏确实有些紧张,但是突破了这道心理防线,好像一切也没有那么困难。

    了解完猪心的功能构造,同学们还纷纷秀起厨艺,来了一次劳动教育展示。一盘盘香喷喷的炒猪心,成了餐桌上的美食。

    “在学生亲手制作馒头前引导学生分析,会让他们更有兴趣,记忆深刻。”该校生物教师介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运用学习,能让生物教学效果更好。能够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和探索,并保持对大自然旺盛的好奇心。

    记者手记

    走出传统课堂 让学习更加有趣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新课程中也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断拓展课堂内容,将课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技能,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展生活能力。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比如这样“美味的生物作业”,就是一项很好的生活化教育课程,让学习变得多姿多彩。

    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以课本为纲,但教学中所探究的、学习的却不单是书本知识,而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点点滴滴。建议更多学校拓宽思路,让学生更多地走出传统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