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让城市从容度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近期雨天,市政队员在易积水点巡查值守。 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进入汛期,株洲的雨天又多了起来,道路积水又成为大家出行担心的问题。

    不过我们也很容易注意到,城区已经从过去的“逢雨必涝”,到如今积水点逐年改善,居民雨季出行越来越方便安全。

    这一方面得益于城市防洪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归功于逐年针对性解决雨水堵点。具体有哪些内容?今年又有哪些新动作?记者采访相关部门,梳理解读。

    本月6个易积水点将改造修复

    最近几次大雨,让市八中的部分学生家长有些担心——临近的沿江路雨天容易积水,给一些在那里乘公交车上下学的孩子带来不便,“往年好好的,今年这里是怎么了?”一些家长有些疑惑。

    先不谈积水成因,一个好消息是,这个问题有望在本月解决。“今年以来,我们在巡查检修中发现6处易积水点,已基本制定修复方案。”市城管局市政工程维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这些易积水点分别位于芦淞区沿江路与贺嘉路交汇处附近、纺织路与沿江中路交叉口、合泰路、红旗立交桥东环北路辅道、红旗中路与红港路交汇处,以及茨菇塘路与罗家冲路交汇处。

    这也带来一个新的疑问:为什么老涝点“隐退”后,又有新的积水点“出山”?

    “城市基础设施运维是一个动态过程,就像家具一样,使用时间久了会出现不同问题,陆续要更新修复。”上述有关负责人介绍,市政排水管网也是如此,有时候一小段排水管网破损或堵塞,如果不及时修补,就容易成为积水点,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每个积水点的成因各有不同,最常见的是排水设施使用时间较旧,出现破损或排水承载能力不足。比如沿江路附近的积水点,勘察发现地下管网扭曲变形,此次将更换新管;茨菇塘路与罗家冲路交汇处的积水点,则是因为排水设施相对老旧,现在使用的仍然是单篦雨水口,此次会扩容成当下常见的双篦雨水口,并在低洼处新增一处双篦雨水口,将两座雨水口连通,增大收水面积。

    管道堵塞、排水不畅,有时候能找到原因快速修复,比如红旗立交桥东环北路辅道处,检修发现管径0.4米的管道内,有多股线缆穿过,随水汇入的树叶、塑料袋等杂物容易被线缆缠住,进一步阻塞排水。目前市政部门已联系管线产权单位尽快将线缆移除,后续将清理管道,以免再次堵塞。

    也有一时难以找到堵点的,就需要开挖检修。比如合泰路有个污水井,雨天容易出现污水外溢,初步检测发现污水管道内有不明堵塞物,此次将从检查井往堵点位置开挖,找到“病症”后疏通修复。

    据悉,这6个易积水点将于本周开工修复,顺利的话本月可全部完工。

    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8%以上

    城市精细化管理,不仅要求发现问题时能高效解决,更强调日常管养和源头防治,也就是“治未病”。

    目前,我市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巡查养护机制,保障市政排水管网通畅。

    比如,为了解决排水管网容易被污泥、树叶堵塞等问题,每天晚上8点至次日零点,市政队员会在大街小巷开展常态化清淤,460多公里长的地下排水管网、17456座检查井和雨水井,每年最少要全部清疏一遍。

    每年,市市政工程维护中心还会组织专家、技术骨干,对辖区范围内的道路积水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对各个积水点的成因进行科学分析。

    后续,就能通过管网疏通、改扩排水管道、增设雨水口等方式,“一点一策”消除积水点,贯通城市水动脉。

    这种“精准开方”的治理方式,是市政“微改造”的重要内容。这两年,该中心共对人民路、车站路、建设路等区域的81处雨水堵点开展“微改造”,新建51座泄水井,保障老城区的这些道路能有效应对短时强降雨。通过这一方式,该中心养护范围内的排水设施完好率也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不仅如此,结合窨井盖治理工作,我市还对低洼易积水地段开展安全排查,目前已在新华东路、建设中路、株董路、红旗南路跨石宋路桥等路段的市政窨井内,结合实际情况加装了1079个防坠网,城区重点路段的市政窨井基本实现防坠落。

    城区堤防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

    防洪防汛,在城区主要是靠改造排水管网逐步消除积水涝点,更大范围内的江河洪水防御,则要靠“拦、分、蓄、滞、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

    近年来,我市按照“水库控洪、堤防挡洪、河道行洪、蓄滞洪区调洪、泵站排洪”的总思路,实施了城市防洪、河流生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新改扩建40余处排渍泵站,城区“大雨大涝、小雨小涝”的状况得以扭转。

    堤防挡洪方面,我市以湘江、枫溪港、白石港为界,将市区依次划分为河西、清响田(清水塘、响石岭、田心)、荷明(荷塘、明照)、曲建(曲尺、建宁)4个防洪保护圈,这4个防洪保护圈基本闭合,达到了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

    硬件在提升,“软实力”也不断强化。来自市水利部门数据显示,目前,该部门已组建超过200人的防汛抢险专家队伍,全面修订完善防御应急预案。汛前,该部门还派出75个检查组,对全市堤防、水闸、水库等可能的风险点进行专项督查,发现并整改86处隐患。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让防汛更“智慧”。目前,我市不断完善的市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可全面排查山洪灾害危险区并强化动态管理,同时通过自动雨量遥测站、水位遥测站等设施设备的建设与布局,让我市在汛期时应对更从容,让市民更安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