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送快递》读有感
师正伟
今年,一本叫做《我在北京送快递》的书籍很受关注。我本以为这本书只是一个普通打工者的记录,偶然爆火而已。然而读到后面才发现,这不是那种“表面描写底层但内心鄙夷”的书,也不是单纯描绘苦难刻意迎合读者的书。作者是一位本身就具备很强写作能力的人,在经过十多年社会锤炼后找到了恰如其分的思想爆发点,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简单朴实凝练的文字背后,其实是一个打工人的心血和精神一次次崩塌、重建、上升的艰辛历程。
《我在北京送快递》是胡安焉首部非虚构作品集。在本书中,他回顾了近十年间做过的19份工作——快递员、便利店店员、服装店导购、保安等等。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用简单流畅的文字,平静而让人舒适的笔调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这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自己生活的记录与思考,看起来像记流水账的日记,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哲思,朴素无华、不抖机灵、时而幽默、灵光一现,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读后,你会觉得,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十余年间,作者去过不同的城市,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与性格迥异的人们打过交道。难得的是,作者在不断重复的体力劳动中,没有让自己成为一台行尸走肉的“机器人”,而是在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始终对世界抱有清澈的善意,在读书和写作中找到了隽永和自由的时刻,也由此激发了他对生活、对自身的思考。或许,对这个世界的洞察、对文学的坚持、对人间世相的思考等等这些,本就没有所谓门槛与限制,正如农村妇女刘小样能在琐碎的生活和漫天的黄土之间轻轻地道出那句掷地有声的“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正如爆破工陈年喜在他孤独又枯燥的日子里写下“炸裂后的一地霜白”,正如外卖员王计兵“跑了15万公里”,也“出了一本诗集”。我想,生活便是要如此不断思考不断记录,才会显得不那么空泛、不那么无意义。这是很多打工人所不具备的精神意识。作者在文中自述:“我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决定意义。”他认为“认真度过的日子,最后都不会没有意义”,他思考的结论是“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则建立在人民的精神多样性之上”,这种观念和态度值得赞同和欣赏。
阅读印象最深的都是快递篇结尾那个按门禁的段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文学感,能给那些陷入工作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一份抒发的情绪。
这本书看似写“我的各种工作经历”,却映衬着更为宏大的社会命题。年轻人是怎样工作的?工作是什么?这本书告诉我们,工作并不是实现自我的唯一标准,只是谋生的工具,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处境如何,我们都可以追求灵魂的自由和自洽。正如《始于极限》里说的,天职、职业、工作是有区别的,三者重合寥寥无几。作者在每一份工作中经历的委屈、不公、怀疑、思考,还有一切的一切,能给读者带来很大的触动,仿佛在读他的故事时,又在回顾自己的人生。
很喜欢作者自侃的那句“伟大的失意”,他看到了一个底层打工者的自我觉醒,一个不再被优绩社会所裹挟,不为金钱和身份象征所占有的一个自由工作者形象,我觉得这才是现代社会所稀缺的工作伦理,在工作中寻找自由,这不仅是工作的意义,也是人的价值所在。
也许,人与人终究做不到感同身受,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性格,只要自己在内心认同自己,接纳自己,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让自己过得舒心,让看似不占优势的性格自然流淌,那么生命中那些公平与不公平,也不是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