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独”我用余生来陪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钟爷爷亲吻孙子。记者/何春林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何春林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种以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为核心症状的先天疾病。从2008年起,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患者的关注。

    今年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孤独症日”,主题是“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两个孤独症患者家庭,倾听他们的故事。

    故事1在外“流浪”多年,回家乡办康复机构

    4月1日,株洲市同心圆康复中心,凯凯(化名)面带笑容,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叔叔好”“我爱妈妈”……再过两个月就满18岁的凯凯,会说一些简短的句子,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笑容。

    凯凯2岁多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也不黏父母,只顾自己玩。意识到儿子与众不同后,黄女士带着凯凯去了多家医院。当看到“疑似孤独症”“孤独症”等诊断结果后,全家人长时间都不相信这是事实;得知“孤独症会伴随终身”,一度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儿子7岁以前,我们几乎都在外面‘流浪’,只有过年才回株洲住一阵子。”黄女士说,凯凯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她请了长假,带着儿子去往北京、广州、长沙、青岛、深圳等地寻医问诊,在当地租房,陪儿子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今年46岁的黄女士是一名孤独症患者的母亲,也是一名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的专业工作者。

    凯凯7岁后,黄女士回株洲,辞了职专门从事孤独症孩童的康复工作。

    为什么要从事孤独症孩童康复工作?黄女士说,这与她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当初陪着儿子天南地北“流浪”,一是在本地没有找到专业康复机构,二是在外地康复和房租等花销巨大,加大了孤独症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果家门口就有好的机构,孤独症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会大大减少,更不要四处‘流浪’折腾。”

    2009年,黄女士联系了广东地区一个专业团队,回株洲开了家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成立以来,她所在的同心圆康复中心累计完成了2000多人次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其中,大部分孤独症孩童可以享受政府残疾人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在该机构进行免费康复训练。

    “如果不是孤独症,我们的人生完全是另一番模样。”黄女士说,但她从没有后悔生下凯凯,也不愿意生二胎,因为她想把世间最完整纯净的爱都倾注在凯凯身上,让儿子快乐健康成长。

    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多年,黄女士想通过晚报呼吁全社会:点亮孤独症孩子前行的灯,给予他们真心的关爱、关心、包容与尊重。

    故事2 陪伴孙子成长,高三名师“重读”小学

    “爷爷,我要玩滑板”“爷爷,我要打篮球”……4月1日,雨后初霁,80岁的钟爷爷陪着21岁的孙子小睿(化名)在小区内快乐地玩耍。

    小睿3岁时被诊断患有孤独症,约4岁起便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从那时起,爷爷就好像小睿的影子,半步也没有离开过孙子。

    这些年,在爷爷的陪伴与悉心教导下,小睿有了明显变化,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外出与回家不会迷路。小睿爱读书,《唐诗三百首》《中国通史》《三国演义》等书籍摆满了房间,虽然无法理解书中内容,但他可以安静地长时间阅读;小睿爱写毛笔字,书房里摆放着笔墨纸砚和各种字帖,他已学习了楷书、隶书等;小睿爱画画,山水画、漫画,他画得有模有样,还经常参加画画培训班;小睿爱运动,滑板从来没有摔过,打篮球能进三分球……

    钟爷爷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退休前担任过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务,长期教高三毕业班的数学,他的很多学生考入了国内知名大学。孙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他的生活轨迹与孙子几乎重叠。

    “有药吃吗?”

    “没有!”

    “可以治好吗?”

    “孤独症是终身疾病!”

    “那怎么办?”

    “只能陪孩子康复训练与治疗。”

    与医生的每一次对话,钟爷爷都会有些失望。孙子约4岁时,钟爷爷和爱人陪着小睿到康复机构训练,找了很多地方,没有满意的去处。“教了一辈子书,我自己来!”钟爷爷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

    小睿6岁时进入学校随班就读。小学到初中,他的同桌永远是爷爷。从年逾花甲到古稀之年,钟爷爷每天陪着小睿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听老师讲课。回家之后,再辅导小睿从“a o e”“1+1=2”学起。

    小睿四五年级的时候,钟爷爷和小睿每天会写一篇日记记录生活。这些年,两个人各自写了几大本厚厚的日记,小睿至今还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

    “孙子的一丁点进步,我可以高兴一整天;孙子闹情绪时,我们有时候抱在一起流泪。”钟爷爷说,这些年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才能够体会。

    “在长辈心中,每一个孤独症孩子都是天才、是宝贝。”钟爷爷说,孤独症孩子的行为或多或少与同龄孩子不一样,希望大家不要用异样甚至歧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每一个孤独症孩子的背后,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家庭和一群需要理解与支持的家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