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园”里的大智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云里社区微公园。 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当生活与绿色相遇,便充满了诗情画意。

    株洲从2021年开始,在社区、居民区“见缝插绿”,逐步建成改造的113个微公园,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新格局,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从规划设计到建造,株洲的“微公园”项目有哪些特点和原则?又形成了哪些经验?记者就此采访,一探究竟。

    让居民享受更多绿色“福利”

    3月11日,天朗气清,记者走进石峰区二汽运微公园,眼前绿树环绕,鲜花点缀,孩童在这里恣意玩耍,一片欢乐景象。

    但在数月之前,这里还是周边居民最“闹心”的地方。“以前不少人在这块空地上种菜,打开窗户就是一股臭味,现在可好,推窗见绿,赏心悦目。”说起这一可喜的变化,住在附近的周如松感触颇深。

    原来,这周边住着景秀名园小区、仁和小区、原二汽运小区的数千户居民,这片闲置多年的空地也成了居民们争抢的“私家菜园”,对居住环境造成影响不说,还影响了邻里间的和谐。

    “这类影响居民生活的‘痛点’,必须根治!”去年,石峰区城管部门将这块空地列入“微公园”项目,原本臭烘烘的菜地清理后,铺上环保步道,种下玉兰花、红花檵木、樟树等,又添上了生态休闲座椅。看着眼前的美景,大家不吵了、不乱了,邻居们开始约着来这里散步休憩,大家脸上的笑容都多了。

    “这座微公园,真是建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上个月,二汽运生活区的4名住户代表,专程给城管部门送上一面写有“知百姓冷暖,为百姓谋福”的锦旗。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株洲的“微公园”项目深入践行这一理念,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让居民享受更多绿色“福利”。

    于是,云里社区微公园内,原本无人问津的废弃绿地新添了休闲长凳、健身器材,光秃秃的墙壁重新粉刷变为国学文化墙,成为社区一景,有效服务周边金涛小区等6个小区;株董路明馨微公园内,曾经的裸土荒地重新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成了周边居民散步最爱去的地方……

    这种充分利用社区、居民区闲置废弃地进行改造的方式,也解决了新建大型公园选址建设难度大、周期长等问题,补齐城市绿地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的短板。

    全民参与建绿护绿

    城市公园作为民生工程,往往由政府主导推动。但如果缺少社会协同和市民深度参与,也容易出现“易建难管”等问题。选址社区、居民区周边建设微公园,如何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维护管理,考验着多方智慧。

    “公园是市民的公园。”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微公园的建设维护全过程,也想方设法调动居民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认同感,让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为此,我市城管部门创新提出,探索全民参与建绿护绿新模式。比如,把今年的城区义务植树活动与微公园建设相结合,选址的天元区株雷路碧海家园点、武广14号地块、东司塘微公园等6个集中植树点,后期都将通过增加道路绿化硬化、增加健身器材等方式,变身综合式的微公园。在前期引导居民们以“认种认养”的形式参与义务植树,不仅为团体或个人提供了一个参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全新平台,也强化了大家爱绿护绿的“主人”意识,让居民们一起来当微公园的管理人。

    为了提升居民们对微公园的认同感,我市还邀请社会各界参与挖掘各个公园周边的文化内涵,邀请附近居民为公园命名。

    不仅是居民参与,社会资本也在微公园项目建设中发力。市园林绿化中心有关负责人举例,2021年,我市的微公园项目由市财政投入1175万元,吸引社会投资1500万元参与建设,参与的主要是新开发商圈、地块的项目方,他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项目整体品质。

    天元区武广街区“微公园”就是其中之一,该“微公园”于2021年3月完成施工,设有健身步道、儿童活动区、五人制足球场等设施,可服务于周边新开发的商住居民区。建成后,这类微公园也移交给所在辖区的园林监管部门进行专业养护,保障长期效果。

    打造“社区版”综合性公园

    和许多大型公园相比,微公园项目的占地面积不大,有的只有一两百平方米,是城市建设中的“配角”;但从居民生活需求来说,各个微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中大家使用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当之无愧也是市民生活中的一大“主角”,可以承载更多功能。

    在具体实践中,我市创新思路,将综合性公园建设思路“嫁接”到社区街巷,因地制宜对各个公园设计布局,提升居民幸福感。

    比如,我市的微公园建设,会结合周边居民年龄结构、关键需求等信息,设置健身器材、休闲座椅、景观亭甚至林下停车场等设施,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户外休闲空间;位于荷塘区的迎风北路微公园,成为我市大型玉兰科植物科普微公园,成为附近中小学生校外学习实践的“新课堂”。

    此外,我市还将“微亮化”项目融入其中,拓展两项民生工程的深度和广度。经过改造后的的清水塘广场微公园,白天可供居民健身休闲,夜晚则是附近住户跳广场舞的热门场地。

    生态环保理念也在微公园建设中发力。目前,我市的微公园建设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多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生态铺装等措施,不断完善微公园的生态、景观和实用功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