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株洲人的“市中心”在哪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徐滔

    200多年前,株洲现在所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哪里?那个时候的“市中心”究竟长啥样?

    3月8日,历时三年创作而成的“大清嘉庆二十三年潭邑城埠风貌全图”面世。该作品由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吴文武、鲁新民、李辉盛、苏向阳、仇民主、易伟仁联袂制成。

    “县治”属于当时的核心区域

    站立图前,听着介绍,我们仿佛穿越到了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的“株洲市中心”,昔日那座喧嚣的城邑犹在眼前——水运发达,商铺林立,人声鼎沸,经济繁荣。

    “那个时候还没有株洲这个地名,当时我们这里还只是湘潭管理的‘都’‘甲’(相当于乡、村)。”创作者吴文武指着风貌图上的地名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株洲市中心”,就是现在湘潭市万楼-窑湾沿河一线,大约6公里。当时的政治中心,就是全貌图上的“县治”所在地,是湘潭最高等级的衙门,类似于现在的市委市政府,老百姓打官司、清政府发布告都归这里管;文化中心就是全貌图上的“文庙”,当时所有湘潭考生科举考试第一关就在这里举行。

    “‘县治’属于当时的核心区域,四周有围墙,老百姓从文星、观湘、通济、瞻岳、拱极、熙春这六道城门进出,每个门都有士兵把守。”创作者李辉盛指着图上几个城门的名字介绍,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商业日渐繁荣,核心区域扩容,城区发展建设就沿河逆流而上,最终延伸到现在的窑湾。

    城内1-7搃,城外8-18搃(类似于唐代里坊制的商业分区,但它并没有限制互相之间的自由流动,有点像今天的网格化管理单元)。这种描绘地界的说法,在湘潭仍沿用至今。

    码头有52个,带来大量的商业交易及人流量。据介绍,当时沿河一线有木匠铺、铁匠铺、米铺、油铺、篾匠铺、布店、酒肆等,商业、手工业非常发达。

    王闿运在《湘潭县志》中这样记载:城外沿湘十余里,皆商贾列肆。及转移,执事者肩摩履错,无虑数十万人。自石嘴以下坊室三重,工商十里,笙歌砧杵,昼夜喧阗。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樯几二十二里,蔚为都会。

    当年湘潭商业之繁荣盖过同时代的“长沙府”等湘江沿线多个“城府”,这是为何?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水运是当时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湘潭上游水流湍急难行,下游的长沙段太过平直,水流急速,这样的河道缺少可以泊船的避风港和深水良港,而湘潭恰恰处于湘江的C形大弯之中,特别适合舟楫停泊,在整个湘江流域有着最好的水运条件,故被王闿运称为“天下第一壮县”。

    湖湘版的“清明上河图”

    “全貌图长3米,高0.8米,标注有220多个地名,地名基本为公共建筑和自然山水名称,力求溯源当年湘潭城邑大概样貌。”创作者鲁新民介绍,株洲是个移民城市,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很多株洲人的第二代、第三代都已在株洲扎根。200多年前的农耕文化时代,“株洲市中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如何将历史上的文字,生动形象映入市民眼中?如何挖掘历史,传承文化?他们几个历史文化爱好者一碰头,就萌发了“历史文字+绘画”的这种创意。查阅县志、实地考察、手工绘图,前后经过三年,十多次易稿,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

    就在记者拍摄作品视频时候,一路过市民惊叹:这不就是湖湘版的“清明上河图”吗?太牛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