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工行往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本报讯(通讯员/丁巧卉) 上世纪70年代初,爷爷从醴陵铁厂调入了当时还是“大一统”时期的人民银行,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成为一名工行储蓄员。每次回醴陵老家,和银行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爷爷,总免不了和我聊及工作上的事儿,哪怕我早已调离现金柜台,也要问问最近我那鸡爪似的数钱姿势有无改进,因为在爷爷这位老银行人的眼里,“会数钱”是一名合格的银行人所必备的技能。

    在爷爷工作的年代,银行素以“铁款、铁账、铁算盘”三铁著称。数钱,对爷爷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事。每天面对大量的纸币、零钞,在没有点钞机的年代,全靠银行人的一双手清点复核捆扎,一番忙碌下来,经常手指发酸胀痛,满手油黑脏臭,还时不时在手上割出血印,但大家却毫无怨言,仍然仔仔细细地数着,一刻不敢懈怠,因为在没有监控,交通和通讯也并不方便的年代,只有钱数点对了才能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一年盛夏,已到下班时间,爷爷和他的同事却因一笔短款仍围在分理处一张办公桌前探求着问题所在,最终发现是爷爷自己因重复计数导致在为某位储户取钱时多支付了钱。找到问题后,分理处一行七八个人,仅凭着储户名字和登记信息中并不精确地址,汗流浃背地骑着自行车到十几里地开外的村镇上挨家挨户询问,终于在晚上七点多找到了那位储户家并取回了多付的款项。回家后,爷爷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苦练自己的基本功,理清每一笔款,不再给同事添麻烦。果然自那以后,爷爷的银行生涯中再未出现过此类差错。

    这样的重复性工作,虽然过程繁琐又辛苦,但时代在变,银行亦紧跟形势和民众需求向高效化、移动化、开放化转型。手工点钞早已被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的点钞机替代,噼噼啪啪的算盘声也已换成了键盘声,纸质手工记账更是成为了历史,各类业务重心逐步向机具设备、移动终端上迁移。“现在去银行办业务可真是大变样了呀,越来越便捷、智能了”。每次我回老家爷爷就会掏出自己的手机登录手机银行,让我给他介绍介绍最近又上线了什么新功能、新业务。作为一名曾经的工行人,爷爷总感觉自己仍是行里的一份子,总想多了解些银行现如今的发展变化。

    虽然爷爷退休已二十余年,但与工行一路走过的金融岁月、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依旧深深印刻在脑海中,历历在目。直到今天,爷爷仍珍藏着工作时陪伴他的那一把木质算盘,时不时拿出来拨动几下,回想着过去的银行岁月。那会儿的银行柜台没有护栏、防弹玻璃等任何形式的阻隔,没有电子设备的辅助,有的是一对袖套、一把算盘、一摞捆扎条、一团湿海绵、一本厚厚的记账凭证以及银行人在柜台里忙碌、奋斗的身影,简单质朴而又美好充实。

    春去秋来,一代又一代的工行人始终践行着“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价值观念拼搏奋斗,铸就了时代的新篇章。未来道阻且长,希望新一代的我们能在前辈开辟的道路上,继续践行使命,紧跟时代步伐,奋进新征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