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区一所幼儿园,曾经充满欢声笑语,如今已暂时停办。记者/戴凛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戴凛
“最近‘幼儿园关停潮’登上热搜,没想到我们也成了这‘大潮’中的一员。”2月24日,家住滨江一村的孩子小彤刚完成了转园后第一周过渡。小彤的妈妈李女士感叹,由于女儿原就读的幼儿园突然停办,孩子不得不临时转园。
开学前无奈转园
“一开始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但想着可能是因为病毒防控需要,幼儿园会稍晚开学报到。”1月29日,2023年春季新学期开学报到进入倒计时,但李女士仍没有等来幼儿园的开园通知。
她在班级群中发了一条询问信息,始终没有得到老师或园长的回复。接下来的几天,陆续有家长开始在群中留言。直到2月1日上午,大家终于等来了园长的信息。幼儿园真的停办了。
园长在信息中表示,因疫情及场地修缮,暂时无法再为大家提供保教服务。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儿的后续安排,通过综合评估、多方筛选、衔接,已为家长对接了附近一所公办幼儿园,可确保全部接收。
李女士说,她其实在去年已经感受到该园的潜在危机,班上转走的同学开始增加,新生人数也开始减少。而年前这次长时间的停学,可能成了压垮幼儿园的最后一根稻草。
记者多方联系到该园原负责人,其透露,该园开办已超过13年,除了校舍场地原因,前期疫情和生源形势都是她担忧的问题。虽有百般不舍,但综合考虑后还是决定放弃。
去年全市89所幼儿园关闭
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就在今年新学期开学前,还有多家幼儿园停办。其中,芦淞区已停办3所。该区教育局社教股负责人表示,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多,但是往年几乎没有在这个时段突然停办的案例。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根据2022年的统计数据,全市幼儿在园人数较2021年(141018人)减少1.1万人,共关闭89所幼儿园。
以芦淞区为例,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度全区有幼儿园87所,在园幼儿数1.44万人;2021年度全区有幼儿园82所,在园幼儿数1.37万人,较上年度减少约700人;2022年度全区有幼儿园71所,在园幼儿数1.16万人,减少约2100人。其中2022年较2021年下降明显,降幅是上一年度的3倍。
生源量骤降并非只在株洲,周边城市和国内多地,均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自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口堆积效应在短期内释放完毕。继2016年短暂的生育高峰后,从2017年起,全国出生人口开始持续下滑,从1723万人减至2022年的956万人。这意味着,从2017年起,全国每年的新生儿都比前一年减少了100万至200万,恰好是这几年幼儿园“失去的生源”。
公办和民办的角色定位更加明确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举行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为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2022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仅为2016年的50.77%。也就是说,6年来,我国出生人口下降了一半左右。随着新生儿减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群众对幼儿园学位的需求还将持续减少。
“但高端园需求仍有,高收费的民办园生存依然稳固。要么就是相对低收费的公办园,可满足更多群众消费需求。”多位幼儿园园长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办和民办的角色定位会更加明确,即公办“托底”,民办提供差异化服务。而“卡在中间”的普惠性民办园,除非有特别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声誉,否则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另外,少数传统的知名公办园因为口碑好、价格实惠,可能仍然存在“一园难求”的现象。
有业内人士分析,未来普惠性幼儿园为了生存,可能会向办托班方向发展。随着3至6岁生源的不断减少,多出来的班额可能会先让给2岁至3岁的幼儿,最终过渡到更低龄幼儿。
记者手记
“园方市场”转向“生方市场”
如何才能把幼儿留住?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规模持续缩减,带来的是幼儿学前教育需求萎缩。可以预判,学前教育市场正在从曾经的“园方市场”转向“生方市场”。
为了谋求生存,有的幼儿园开始以学费减免为噱头争抢生源。部分民办幼儿园甚至在本学期开出了“超低价”的学费,吸引其他园幼儿转学,综合费用折算后甚至低于公办幼儿园。从表面上来看,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好事,但是否会因此降低托幼质量和饮食标准,很难说得清。
笔者认为,以学费减免为噱头去其他幼儿园“抢”生源的方式并不可取。幼儿园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留存,关键不在于把幼儿“抢”来,而是要思考如何才能把幼儿留住。应合理地测算价格标准,继续提高幼儿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课程的丰富度,完善园所环境。
同时,各幼儿园在面临“生死抉择”的同时,也应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如果打算停办,应提前告知家长,让家长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同时,要积极做好转园对接,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应有的帮助。切不可一关了之,让托幼家庭措手不及,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