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龙”舞动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易蓉
火树枝柯密,烛龙鳞甲张。又是一年元宵夜,地处湘赣边界的炎陵县十都镇仿佛化身花灯的海洋,这里既有引人注目的龙灯狮灯闹春,也有客家畲族轻歌曼舞……而由晓东村村民李建成、曾国良、兰玉新三人组成的“火星龙”,成为男女老少们最期待和欢迎的传统节目。
这三个岁数加起来170岁的“老男孩”,从孩童时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从业”经验,每年重要节庆日都要表演“三人龙”。
为何百“舞”不厌?在他们看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们都因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更因自己助力这门非文化遗产传承事业而自豪。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炎陵县地处湖南湘东南边陲,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相传,农历六月,稻花飘香,丰收在即,也是虫灾为患的时节。为了驱虫禳灾,炎帝教人用稻草、艾叶扎成火把,夜间行走田边地头,飞虫逐火即失,农田连年丰收。这种早期的火把长队不断游动,形如一条婉转的火龙再现,就是“三人龙”的起源。
发展到现今,炎陵“三人龙”主要有白天表演的“三人布龙”和夜间表演的“三人火星龙”等形式,“70后”的李建成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也是“火星龙”第四代传人。
土生土长的李建成,从小听祖辈讲述“三人龙”的传说,15岁就正式参加“三人龙”的表演,从不缺席。
相比“三人布衣龙”,“火星龙”的制作和表演难度更高。李建成表示,“火星龙”舞动起来尽管火星四溅,但溅到舞龙人的身上却“毫发无伤”,让人称奇的“火料”制作现在只有“火星龙”传人李建成知道。
这种火料也称火球,虽然只有鸡蛋大小,但却内藏乾坤。火球由夹生饭、芋头、木炭粉等10多种材料混合而成,再揉搓成团,小火烤干后便可用。“平日就要收集好材料,在表演之前的半个月就开始制作,各种材料所占比重都非常讲究,烤干工艺也很繁琐,烘烤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然表演的时候火球的燃烧时间就会很短,容易成块掉落,溅到人身上就会伤到人,呈现出来的颜色也会很单一。”
“出师”之路有点“小插曲”。2012年清明节的时候,镇上要进行“火星龙”表演,但制作火球的师傅却远在广东务工,第一次独立制作的李建成有点慌,哪怕每一种用料比重都精准测量,甚至打电话详细请教师傅,但做出来的火球就是不过关。“最后,师傅特地从广东赶回村里,手把手教我,才做出了达标的火球。”李建成说,“从师傅的身上,我看到了‘守艺人’执着和认真。”
从那以后,李建成没事就在家琢磨、练习,成了远近闻名的“李师傅”。
如今,年逾五十的李师傅也到了物色传承人的时候,但他并不愁。“虽然有些传统民俗手艺会遭遇传承的尴尬,但我们这个不发愁,这些年已经有很多人来找我拜师了,但我需要认真挑选和考察,毕竟这是祖辈留下的文化,要认真对待。”李建成说。
舞龙,并不“曲高和寡”
如果说李建成是“秘方担当”,那么曾国良就是“策划担当”。
“我年纪最大,体力上只能负责舞龙身了。”59岁的曾国良是舞龙三人组中最年长的,但他依旧出人又出力。
2006年,炎陵“三人龙”入选第一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都镇作为“龙灯艺术之乡”,尤以晓东村“三人龙”民俗气氛最浓厚。每到元宵佳节,作为晓东村的村支书,曾国良都会策划“三人龙”表演并出招募信息,村里人则踊跃报名。
今年元宵佳节之夜,在曾国良的组织和策划之下,村里有80多人报名参与,4条“火星龙”走家串户,家家户户用放鞭炮来迎接“火星龙”,表达祈求国泰民安、平安顺遂之意……
“这是一项非遗文化项目,需要传承才能历久弥新,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传承。”曾国良说。
助力传承事业的还有兰玉新和罗光藻。
58岁的兰玉新,年龄虽长,但却是三人中的“体力担当”。“我出生武术世家,常年习武所以体力会比较好,因此一般都是我负责舞龙头。”兰玉新说。
年逾7旬的罗光藻老人是退休后才加入“火星龙”队伍的,虽然不亲自上阵舞龙,但却是“道具制作担当”。除了火球,每次舞龙道具都是罗光藻老人手把手做的。
“这是炎帝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我们都在尽微薄之力,好好传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