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今年如何实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轴新生活小区内,老房改成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 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日前,我省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住建厅发来喜报:我市在2022年度全省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蝉联全省非省会城市第一名。

    我市自2020年启动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创建示范项目,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参与度越来越高,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程度不断提升。

    根据计划,今年,我市要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全覆盖,我们将如何实现?

    城区垃圾分类

    株洲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2月4日一大早,位于石峰区的株轴新生活小区内,无须督导员提示,居民邹先生熟练地将塑料袋、废纸、旧毛巾等投入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箱内。

    这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始于2019年底,整个分类投放、收运环节和硬件设置,都严格按照住建部垃圾分类标准进行。根据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小区里一幢老房还升级为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用于废弃家具、装修垃圾等的堆放处置。

    “垃圾分类靠的是久久为功,这里就是一个表率。”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能够长效良性运行,原因之一是引入垃圾分类督导员制度,党员督导员们指导居民对垃圾精准分类、正确投放,做好站点及周边的管理维护,推动小区的环境卫生质量不断提升。生活环境的改变,也让居民们变被动为主动,将垃圾分类当成自然而然的好习惯。目前,该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都达到90%以上,投放准确率达到80%以上。

    实际上,我市从2020年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开始,除了高位推进、完善机制,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一个个示范街道、示范小区的创建引领,吸引更多小区、居民热情参与。除了株轴新生活小区,还涌现了火电小区的“楼栋长制”、报亭社区“共同缔造”行动、亿都新天地小区居民自发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学习等好经验、好做法。

    这一过程中,全市80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小区等,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让居民真正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主力军”。

    为了强化收运处置,我市还配备了各类收运车辆389台,建成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和有害垃圾暂存点,推动垃圾分类收运,并通过信息化赋能,强化垃圾收运环节的全程监管。

    也正因如此,此前,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组专家来株调研后,盛赞我市开展工作时的经验优势和智慧。在全省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估中,我市连续三年蝉联非省会城市第一名。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完善分类收运体系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株洲起步不算早,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备,能够一次次摘夺荣誉,靠的是全流程精细布局、贴合居民需求,打破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的“邻避效应”,实现垃圾处理全链条有机衔接。

    时下,在我市不少居民小区内,崭新的四分类垃圾亭、垃圾箱,与周边的垃圾分类花草牌、宣传栏相得益彰。“只有基础设施完备到位,后续的工作才能水到渠成。”市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但实际上,具体到每一个小区如何布点落地,每一步都是考验。

    比如,老旧小区的狭窄小巷如何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如何照顾上班族需求?大型小区撤桶并点如何避免居民“多跑腿”?这些具体而细微的事,影响着垃圾分类的长期执行效果和居民满意度,更考验着精细治理的能力。

    “我们发现,居民们对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有一些共性诉求,重点还是选址。”天元区一名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一点一策”为前提,整个天元区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基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尽可能安装在原有的垃圾桶区域,原地更新替换;二是选点与每栋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尽量一致,且位于居民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三是因地制宜选择大小合适、美观的投放设施,且不能破坏小区原有绿化。

    即便前期方案完备,但在真正进小区施工安装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遭遇困难。比如,财富湘江小区开工前期,居民们又再度表示了对设施安装和维护的担忧,希望暂停。

    “实际上,每一次吸收居民意见,也帮助我们优化了后续工作。”上述有关负责人介绍,得知居民们对垃圾分类设施的担忧,主要在于后续使用效果,此后每一处设施安装前,他们都会公开垃圾分类设施的示意图以及施工责任人的联系方式,随时接受居民咨询和建议。

    “尤其是老旧小区,原本的垃圾设施老旧,我们把崭新的设施搬到现场展示,原本不支持的居民,也纷纷点赞。”上述有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精准科学选定投放点,截至目前,我市在公共机构、居民小区等投放了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共4万多组,设置垃圾分类亭、环保小屋2000多处,城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处置设施的覆盖率达到83.4%。

    根据计划,今年,我市要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全覆盖,比全省预定的2025年提前两年。

    推进资源化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2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天元区的低碳·新时尚文化广场,随处可见用废塑料瓶做成的“花”、用废弃轮胎和金属做成的秋千座椅等设施,还有垃圾分类跑道竞赛区、地球家园展示区等设置,各个区域所用的材料基本都是可回收垃圾,展示了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的新作为。

    近年来,随着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进,氛围日益浓厚,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也被视为这项工作良性循环的重要路径。

    目前,我市已形成相对完备的垃圾分类终端处置体系,包括生活垃圾分类发电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大件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等,诸如废弃家具、餐厨垃圾等,都可经过回收利用重新释放价值。比如,我市的大件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可实现年处理大件垃圾10800吨,年产出2000余吨高密度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用于供热、供气等。正在酝酿建设的垃圾分类生态循环产业园,也有望推动我市的城市管理产业领域发展提升,让垃圾治理之路走越通畅,为幸福株洲建设助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