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瞭望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和平

    森林瞭望塔座落在朱亭镇浦湾境内,砖混结构,有三层楼高。看似平淡无奇,却很结实耐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热心村民的陪伴下,我再次登上了瞭望塔。也许是在林海中穿行的缘故,一上塔,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山峦叠翠,此起彼伏,各色树木,翻滚着绿色的波涛。林间公路,像一条玉色的飘带,把我的目光引向远方。往西看,蜿蜒湘江百舸争流,京珠高速朱亭大桥宛如一道长虹,仰卧在千里波涛上;往东看,凤凰山上转动的风电叶片,散发着映山红沁人心脾的芬芳。

    站在塔上,极目远眺,我的眼前,浮现出百里人工林海的一幕幕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朱亭,由于历史的原因,山林遭到严重破坏,大片的山岭成了“猴子屁股”“和尚头”,旱涝灾害频发。每逢水患,朱亭港变成“黄龙港”,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自1964年冬开始,朱亭人民成立县、乡、村三级林场,从在“塘坡凹”挖258亩实验山开始,誓言要把荒山变金山,化“黄龙”为“清龙”。历时十余年,在经历了“上山一窝蜂,下山一场空”“春天造,夏天黄,秋天进灶膛”等诸多困难和挫折后,终于在“三深五及时”科学造林方法指导下,大规模栽种杉树、梓树、楠竹成功,梦想变为现实,旧貌换上新颜,形成了“百里人工林海”的威武雄姿。为了有效预防森林火灾,观察森林火情火险,同时,便于游客观赏林海美景,1975年,朱亭人民又自筹资金,在浦湾村高升的羊角岭山头上,建起了森林瞭望塔,给人们留下了“登上瞭望塔放眼看,百里林海披绿衫,迎风舞翩跹”的机会。

    据资料记载,十多年间,朱亭人民开山造林,抚育翻挖的土石方4850.50万立方米,加上修筑林间道路挖动的土石方37.5万立方米,合计共达4880万立方米,用这些土石方垒成高宽一米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还多。涌现出了唐泽淮、张梅珍、康官生等一批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百里林海,拍摄了专题电影。时任党中央主要领导两次作出重要批示,数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讲话写信。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来参观学习,世界上有39个国家的官员来考察学习。

    瞭望塔建成后,国内外参观考察者纷至沓来。人们的口头禅是:“不登瞭望塔不算看林海”。人们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4月,时年72岁的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开国中将杨梅生,携老伴来考察,他不顾山路崎岖,旅途劳累,一鼓作气登上瞭望塔,看到满山遍野连片杉树林郁郁葱葱,口中不停地说:“家乡真美,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品尝朱亭八大碗之余,他自费购买三把小矮竹凳,要给每个孙子一把。1980年4月22日,澳大利亚林业访问团一行三人,在首席行政长官沃利·卡特带领下,登塔远眺,看着茂密人工林装饰的绿色海洋,有如太平洋碧波荡漾,听林涛鸟鸣,观绿色盛景,兴奋得连声“OK”,忙不迭邀几位同行合影留念。

    百里林海为何引人注目?森林瞭望塔为何游人如织?这体现了什么?站在塔上,我豁然开朗,壮阔的林海,巍峨的塔楼,体现了朱亭人民不甘人后、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体现了朱亭人民尊重科学、善于求真的创新精神。

    今天的朱亭人民,把握新时代脉搏,开启新的征程,在描绘着文旅古镇、产业强镇的蓝图,鲜果小镇、湘椿实业、银丹皮蛋、田园叶香米等新兴产业不断孵化,五号山谷民宿紧锣密鼓加紧旋工,力求早日再现“小南京”的盛况。

    回到家中,虽略感疲惫,但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忍不住拿起笔来,写出了以上的文字。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