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有一座千年古镇因理学大师朱熹而改名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琳

    作为儒家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与株洲颇有渊源,甚至渌口区有一座千年古镇,因朱熹的到来而改名,这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拉回到南宋乾道三年,也就是公元1167年,37岁的朱熹带着学生林用中,不远千里来到长沙,与岳麓书院主教张栻讲学论道,两人都是理学大师,一个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两月有余的会讲,说的都是《中庸》之义,尽管论道没有结果,却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史称“朱张会讲”。

    论道没有结果,不影响朱熹与张栻的友谊。张栻邀朱熹弟子,溯湘江而上,同游南岳。经过千年古镇浦湾的时候,当地有朱熹的弟子,老师过境,学生必尽地主之谊,于是三人在一苇港停靠上岸。

    得知朱熹到来,当地的镇衙富豪,名士学子纷纷前来拜会,热闹几日过后,朱熹架不住当地富绅之邀,与张栻一起在浩瀚湘江岸边,结亭讲学。

    为方便朱熹、张栻讲学,当地乡党重建了一苇亭和讲堂数间。甚至为了方便学生听课和朱熹、张栻出行游玩,还把一苇亭附近的木桥改建为三墩四孔石梁桥,取名朱张桥。

    朱张桥桥长20多米,每个桥墩上雕刻有一只大鳌,鳌头朝东,桥两端各有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临街桥头边设有凉亭,供往来的乡民歇息。

    到了清代,朱张桥附近成了商家汇集交易之地。时任四川府台的朱亭人胡志斌回乡时曾赋诗一首:早起闲逛一苇亭,朱张桥畔担担青;七月鳊鱼三月笋,骚客无不忆朱亭。可惜的是,朱张桥于1958年修建朱亭水闸时被毁了。

    朱亭人为了纪念朱熹、张栻古镇之游,在“一苇亭”留下楹联,云:“车停朱子,榻下陈藩”,“昔贤曾一宿,古镇历千秋”。

    朱熹、张栻在朱亭讲学数月后,便前往了南岳。为了纪念朱熹来此结亭讲学,当地乡党在古镇中心盖起一座“朱子阁”,阁楼的匾额上书“朱停”二字,传说是一位姓朱的榜眼所书,可能是因朱熹“芦苇结亭”讲学,后人又书成“朱亭”,朱亭之名也替代了之前的浦湾,沿袭至今,才有了如今的千年古镇朱亭。

    朱熹给朱亭留下的不仅仅是名胜,还有诗歌。

    朱熹、张栻一行,在朱亭周边游玩时,来到一座名为马迹的野桥,他一时兴起作诗一首:

    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

    寥寥数语,不难看出朱熹当年壮志满怀的气概。作为朱熹的陪伴者,张栻也当即挥毫泼墨,写下《步朱熹原韵以和》:

    便请行从马迹桥,何须乘鹤簉从霄;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

    朱熹改变的不仅是朱亭的名字,还有当地学风。

    据有关史料记载,为了纪念朱熹在朱亭讲学,在朱亭镇往北里许的龙潭湾,昔有朱子门生钟震依山傍水建有“主一书院”,“主一”一词来源于朱熹对于《论语》的注解,谓之“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主一”的意思是专一、无杂念,如此才能敬。

    到了元代,钟震的孙子钟梦鲤牵头募资数万两白银,修复并扩建了主一书院。至清代,湘潭知县、县丞倡导、主持募捐,得银数万两,在原主一书院旧址上又建起了一座更大的书院,依地取名叫龙潭书院,清朝名臣左宗棠书写“龙潭书院”四字,制成金匾,悬于正门上。

    此后,书院再未扩建,到清光绪28年(1902年),龙潭书院改名为湘潭县龙潭高等小学堂,1927年,又改名为湘潭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他学校合并为朱亭完小。

    朱熹和张栻二人停留浦湾并芦苇结亭讲学早已为朱亭古镇刻录下了深厚的历史神韵和文化底蕴,也影响着周边的万千居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