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轻症转重症比救治更重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候诊区域被改成了临时抢救区。记者/刘琼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宋玺

    市中心医院,额定18张床位的抢救室里,放下了近30张床位。高龄、重症肺炎,老人们躺在病床中,有的彻夜咳嗽。

    尽可能开放床位、尽全力周转资源、最大限度救治病人……1月5日,记者探访该院,看医护人员如何迎战重症就诊高峰。

    急诊科最多一天接诊800多人

    1月5日上午10时20分,一辆救护车驶入市中心医院,一名80多岁的患者被迅速送入急诊科。

    “他的血氧饱和度只有85左右,需要马上吸氧。”急诊科医生吴敏一边为患者进行评估,一边马上递给他一个氧气枕先吸着。

    刚为这名患者做好初步治疗措施,她又转身来到复苏室,忙着抢救另一名新冠感染的危重患者。

    此时,急诊科抢救室已被病床塞得满满当当,氧气罐、监护仪、输液支架等设备被塞进床与床的缝隙间。但凡能接氧气设备的地方,都被平行排列、头尾相连、垂直拼接地摆上病床。

    “只要有一点空隙能塞得下床,我们都加了。”吴敏介绍,抢救室额定18张床位,这段时间,由于就诊量激增,他们将床位扩充至近30张,可不断涌入的患者让这里依然“一床难求”。

    在急诊大厅,原先供患者候诊的坐椅已经拆掉,空出来的大片区域改成了临时抢救区,这里也躺着十几位亟待住院的患者。

    急诊科护士陈学龄清晰地记得,从12月19日开始,该科室的就诊人数迅速增加。

    “满屋子的人,就连走廊都排起长队,分流不出去。”当天,有人在工作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而这只是就诊高峰的开始。

    元旦节后,陈学龄和同事迎来了真正的重症就诊高峰期。1月3日,急诊科接诊了813人,这是日常接诊量的3倍多。

    除了暴增的就诊量,更让陈学龄感到“压力山大”的是,这波前来就诊的患者几乎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8岁。他们大多有基础疾病,感染新冠病毒后,由于错过最佳救治时机,普遍出现肺部感染,病情危急。

    老人出现明显嗜睡、交流障碍等应及时送医

    “我们这里没床位了,还要等一等。”5日上午11时,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曾维忠的手机响个不停。

    这些电话让他既无奈又心急:ICU的30张床位已经住满,90%以上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自去年12月中下旬开始,这里每天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由于收治的多为高龄老人,这让曾维忠感到,这场战“疫”难度不小。

    “目前,我们这里九成以上患者用上了呼吸机,还有一个患者在用ECMO。”曾维忠坦言,老年人大多伴有基础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受到病毒攻击时病情会更重一些。

    更让他忧心的是,前来就诊的部分老人出现了“沉默性低氧血症”。通俗点说,就是上呼吸道症状不严重,发热不明显,但是持续阳性,转阴慢。在不易察觉中,他们就出现双肺磨玻璃样炎性改变,从而危及生命。

    “预防轻症转重症比救治更重要。”曾维忠提醒,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家人一定要定时监测好体温、心率脉搏以及外周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果老人出现明显的嗜睡、交流障碍、突然一侧肢体无法活动等现象,则需要及时送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