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调整
●从病毒变异情况看:潜伏期更短、致病力明显下降,将逐步演化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从疫情形势看:虽然感染人数多,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比超过90%,重症率和病亡率极低。
●从我国防控基础看:累计接种疫苗超过34亿剂次,3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超过90%;药物研发取得进展;积累了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原则和目标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保健康、防重症
●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核心内容
●不再实行隔离措施
●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
●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
●实施分级分类收治
●愿检尽检
●调整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
●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具体怎么管
1
加快提升老年人
疫苗接种率
▶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
▶优先采取序贯加强免疫。
▶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2
抗原和核酸检测“愿检尽检”
▶社区居民: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疫情流行期间,定期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外来人员进入脆弱人群聚集场所:查验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现场开展抗原检测。
▶在社区保留足够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居民“愿检尽检”需求。
3
分级分类救治患者
▶居家: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
▶亚定点医院: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
▶定点医院: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
▶三级医院: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
注:全面实行发热等患者基层首诊负责制。
4
落实重点机构防控措施
▶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人群集中场所:
* 结合设施条件采取内部分区管理措施。
* 疫情严重时,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及时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
* 建立完善感染者转运机制、与医疗机构救治绿色通道机制,对机构内感染人员第一时间转运和优先救治,控制场所内聚集性疫情。
▶医疗机构:加强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个人防护指导,强化场所内日常消毒和通风,降低场所内病毒传播风险。
▶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人员聚集的重点机构: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措施,延缓疫情发展速度。
▶重点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疫情严重时,原则上要求工作人员“两点一线”,建立人员轮转机制。
5
每个人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
▶及时完成疫苗和加强免疫接种。
▶疫情严重时,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及孕妇、儿童等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配套措施
●重点行业建立关键岗位、关键程序工作人员轮岗备岗制度。
●疫情流行严重时,重点行业采取错时上下班、减少人员聚集,必要时居家办公,控制在岗人员数量。
●强化师生健康教育,开展症状监测,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不得带病工作和学习。
●疫情严重时,短期内可采取以下减少人群聚集的措施:
▶会议中心、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市场商超、展销场所取消或推迟非必要的大型活动。
▶商场和超市、银行、农贸(集贸)市场等营业场所停止促销等人员聚集活动,商场、银行等缩短营业时间。
▶相对密闭的娱乐休闲场所、洗浴场所、宗教活动场所暂停营业或开放。
▶场站码头、公园景区等较大空间和开放式公共场所,须加强客流引导,尽量分散不扎堆。
▶餐饮场所应限制同餐人数,或取消堂食。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