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从槐庭出发开始了她的革命之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琳

    秋瑾与株洲的渊源,要从一桩并不美满的父母包办婚姻说起。

    1894年,17岁的秋瑾随父秋寿南赴湘乡任职来到湖南,秋寿南上任后,结识了湘乡豪富王黻臣。王黻臣在秋家得见秋瑾丰貌英美,欲娶为儿媳,还特意在一个叫老虎塘的地方(即今石峰区大冲村)兴建华丽别墅——“大冲别墅”,别墅是一所三重院落,大小房屋多达百余间,视野开阔,远山如黛,犹如庄园。

    别墅落成之时,经媒人说合,秋家将秋瑾许配给王黻臣季子王廷钧。王廷钧比秋瑾还小2岁,当时就读岳麓书院。对这“门当户对”的婚姻,秋瑾自始“但恐所好殊,不遇知音赏”。

    1896年5月17日,秋瑾与王廷钧结婚,来到“大冲别墅”生活,并将“大冲别墅”改名为槐庭。在秋瑾心中,槐之于庭,象征门户的兴荣和尊贵。

    秋瑾在槐庭生下了儿子王沅德和女儿王灿芝。史料记载,秋瑾“伉俪甚不相得”,王家“是一个旧式的大家庭,充满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尤以婆母屈氏,性情暴躁,御下极严”。

    秋瑾在“槐庭”前后生活了七八年,深受封建礼教专制束缚,愤然写下“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闲深闺莫奈何”,感叹“世俗惟趋利,人是谁赏音”。正当秋瑾在“槐庭”寂寞苦恼时,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兴起,此时的湖南正是全国变法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一省新学盛行,学会林立,新报杂志相继出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此间,秋瑾接触到了她最喜欢读的谭嗣同、陈天华等变法运动人物的文章,且广交湖湘革命志士,还常到农家访问,劝妇女放脚和读书,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作,如“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这也让秋瑾“身在槐庭忧天下”。

    史载,秋瑾婚后与谭嗣同夫人李闰等结为知己,常有往来。1897年,李闰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女学会及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秋瑾为此很兴奋,曾想到上海去学习,但已身怀六甲,后生子王沅德,无法脱身。

    1898年谭嗣同遇难后,其浏阳老家被查封和监视。秋瑾不畏强暴,冒着危险,女扮男装,骑马从“槐庭”赴浏阳看望李闰。李闰深为感动,将谭嗣同的一些诗词、信札和《仁学》抄本交给秋瑾保存。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湖南每年负担赔款70万两。秋瑾悲愤不已,在《宝刀歌》中沉痛写道:“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泪涕多。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

    这年11月,秋瑾父亲秋寿南不幸于湖南桂阳知州任上病逝。自此,秋家衰落,秋瑾在王家更受冷遇。家愁国恨涌上心头,秋瑾赋诗《秋日感别》:“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秋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

    家庭变故,民族危机,时代激荡,致使秋瑾思想发生急剧变化。1904年,秋瑾离开槐庭,东渡日本,开始了她的革命之路。

    1906年,秋瑾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曾经生活过9年的槐庭,这次回家她不仅是问王家要钱,还和家人诀别,声明与王家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她“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时年三十岁。就义前,她愤然提笔疾书“秋风秋雨愁煞人”。孙中山闻讯,悲痛题赠“巾帼英雄”。

    秋瑾牺牲后,其灵柩安葬有过“九迁”,其中第五迁为株洲,就葬在“槐庭”后山。

    2015年7月15日,秋瑾就义108周年纪念日,秋瑾曾经生活过来的槐庭,经过三年多的修复,正式对外开放。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