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易楚曈 通讯员/刘静)“起初我还认为居家待着挺好,偶尔还可以玩玩手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愈发感觉焦虑,心中渴望学习,整个人却始终静不下来。”昨日上午,一名高三学生致电市红十字会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的心理咨询医生毕亚炜,希望她能为自己的“疫情焦虑”支招。
居家静默期间,儿童、青少年、迎考学生、孕妇、老年人群体,如何才能自我疏导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克制坐立不安、冲动、烦躁、易激惹的行为?
要保持正常的作息安排
毕亚炜认为,儿童心理调适要保持正常的作息安排、生活秩序,合理安排学习、娱乐和居家运动锻炼,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家长根据儿童的年龄段和认知特点,要告知简单、清晰、必要的信息,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此外,家长也要照顾好自己,保持情绪稳定,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多陪伴儿童,多读书、讲故事、做亲子游戏;对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异常情绪的儿童,宜通过抚摸、拥抱、陪伴入睡等亲子互动,建立良好的安全感。5—6岁左右的儿童会有一个“死亡敏感期”,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家长要保持温和、耐心的态度,不回避、不批评、不忌讳,根据儿童的年龄与理解力给予适宜的回答。
青少年
有情绪波动时可与亲友倾诉
青少年要保持健康作息、健康饮食,即使不出门,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坚持每日锻炼,在家中探索适合的锻炼方式,如广播体操、垫上运动、街舞、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此外,要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完成家庭作业,利用各种资源有计划地学习;保持情绪稳定,提高信息判断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与家人、朋友、同学等保持积极联系,彼此表达关心,有情绪波动时可与亲友倾诉。
孕产妇
情绪不好时可以转移注意力
孕产妇则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增加生活掌控感,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学习孕产期知识,做适当的家务和体育运动等。孕妇要客观、真实地了解疫情相关信息,提升内心的确定感,避免过度恐慌和紧张,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减少自责等负性应对方式。在情绪不好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跟家人朋友们倾诉宣泄、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及时排遣不良情绪。最后,要按照医生建议进行产检,做好自身防护,遵守医院的防控要求。
考生家长
学会理解与尊重孩子的情绪
毕亚炜表示,面对初三、高三迎考学生,家长要学会理解与尊重他们的情绪,允许有一个自由的表达空间;关注孩子的感受,真诚、平等地与其沟通交流,让孩子知道,至少在家里,可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另外,家长自身也要保持平和心,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温柔的爱,帮助孩子更加平和、有力量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挑战。
老年人
不轻信来自非官方渠道的疫情信息
老年人群体要建立起对疾病的客观认识,制定新的健康生活时间表,不轻信来自非官方渠道的疫情信息。发现自己存在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先试着接纳这种情绪,而后通过向家人诉说、放松训练等方式进行排解。疫情期间,老年人要避免不必要的外出,生活中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和游戏的方式,形成互相关爱的支持系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另外,市民也可以拨打市红十字会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与天元区“心关爱”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的热线电话:28301879、28301050,寻求心理咨询与帮助。每天上午9点至晚上10点,80位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将轮番为市民群众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