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份老票证唤起时代记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仇民主收藏的1964年的文件,佐证当时人们对建桥的热望。

    ◀庆祝毛主席塑像落成和韶山铁路通车大会专用车票。 (本版图片均为记者温琳摄)

    ◀沧沙埠船票。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温琳

    票证是一个时代的印证。在计划经济年代,家家户户或多或少地存放着这些大大小小的“纸片”,他们名目繁多,种类各异,有的限于某个地方流通,有的全省全国通用。在商品匮乏的年月里,它们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为了留住城市记忆,天元区文化馆举办“老株洲的纸生活”展,市艺术收藏家协会票证文化交流中心会员仇民主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千余张老票证,分享给大家,里面有代表证、工作证、供应证、上级任命书、文件、奖状、老日记本、党代会文件、企业报及各种发票、交通票据等20多个品种,这些大大小小的纸片见证了株洲人民开拓创新的过往,铭记了株洲城市历史的沧桑。

    一张沧沙埠船票 见证当年湘江两岸的繁华

    在天元区文化馆展出的千余枚票证里,年代最早的是沧沙埠船票,它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船票,距今近70年,是那时候湘江两岸居民过江乘船的凭证。

    仇民主介绍,浩浩荡荡的湘江把雷打石和渌口老城分隔西东,沧沙埠是天元区雷打石老街的一个码头,周边都是雷打石镇的商贸交通中心,那时候往来湘江两岸主要靠坐船,沧沙埠是主要坐船点之一,码头至今还能看到残留在湘江边的麻石,能一窥当年湘江两岸的繁华,只是现在码头已经没有来往的船只。

    湘江北去,渌水东来,他们交汇的渌口,自古便是商贸重镇。仇民主说,渌口古时候又叫津口,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在对岸囤过兵。唐朝诗圣杜甫经过此处还写下名篇《过津口》:“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瓮馀不尽酒,膝有无声琴。圣贤两寂寞,眇眇独开襟。”

    一张珍贵的专用车票 见证了韶山铁路的开通

    “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越过高山越过河,迎来霞光千万道……”上世纪60年代末期,《火车向着韶山跑》这首喜悦欢快的儿童歌曲可谓响彻神州大地,那时的韶山,作为毛泽东的故乡,是世人仰慕的地方。

    展上就有一张株洲至韶山的火车票,红底黑字,3寸见方,那是庆祝毛泽东雕像落成、韶山铁路通车大会的专用车票,时间是1967年12月28日。

    仇民主说,这张专用车票是他从邻居那获得的,邻居是原株洲桥梁厂副厂长李浴师,在长沙铁道学院工程桥隧系读书时,就参与了韶山铁路桥梁的勘测、设计和施工,铁路完工后,他受邀参加通车大会,因此获得了这张极有纪念价值的车票。

    说起韶山铁路的修建还有一段故事,上世纪60年代,前往韶山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人数最多时一天达到7万多人次,当时韶山尚未开通火车,因此通向韶山的公路人车混行,拥挤不堪。

    为方便全国各族人民前往韶山,1966年10月,长沙铁道学院发出“修建韶山铁路”的倡议,这份倡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组成“湖南省韶山铁路工程指挥部”,第二年2月5日,韶山铁路便开工建设,到了年底便开通运营。韶山铁路正式通车后,极大地方便了全国人民前往韶山,当时还开通了株洲到韶山的列车。

    一份提案佐证了老株洲人 对修建新华桥的热望

    “老株洲的纸生活”展还有一份株洲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报告,其中第38号提案是“建设机务段天桥,以确保来往行人安全”,时间是1964年8月30日。提案里所说的机务段天桥,也就是后来的新华桥。

    仇民主介绍,新华桥建设以前,京广铁路从株洲穿城而过,市民从中心广场到宋家桥,需要穿过京广铁路,当时没有天桥,时常发生火车撞人的安全事故,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市民们东西出行受到火车轨道横亘的制约。

    1964年,铁路职工吴开兰在株洲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希望建设横跨京广铁路的天桥,以确保行人、车辆安全。提案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到了1965年,株洲市政府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经费来建桥。经过一年的建设,新华桥于1966建成,是株洲市区第一座跨京广铁路的公路桥,不仅能过人,还能过汽车。

    仇民主说,最初株洲人称此桥为跨线桥,后改名红卫桥,到了1982年,根据地名普查,因为此桥连接新华路,又更名为新华桥,并一直沿用至今。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