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个“文正”谥号 给了茶陵人李东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琳

    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对于去世的有大功劳的大臣,统治者都会给其封一个谥号。而在众多的谥号中,文官以“文正”最为尊贵。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被封谥号“文正”者不过31人而已,明代仅有5人。其中,明朝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谥号“文正”,便给了茶陵人李东阳。

    作为弘治、正德两位天子的帝师李东阳,何以被封谥号“文正”,这与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是分不开的。

    他年少成名,四岁就是全国闻名的神童,甚至当时的景泰帝朱祁钰特意把他招进宫中验试。以一句“天子门高”的下联,对上朱祁钰“神童腿短”的调侃,一时名声大造,8岁被特批选入顺天府学,17岁参加科举,以二甲头名传胪,获得进士及第。

    当然,李东阳也有郁郁不得志的经历,尽管20岁不到中了进士,然后高开低走,仕途坎坷,蹉跎了20多个春秋,才在成化十九年,也就是他37岁那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成为太子朱佑樘的老师。

    平步青云的经历李东阳也有。弘治年间,李东阳凭借自己帝师的身份,短短几年,从翰林院,到太常寺,再到进入内阁,触底反弹后的他升迁速度堪比坐火箭,后来更是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受人尊重的经历他也有。作为弘治、正德两任天子的老师,作为弘治六年会试的主考官,上到皇帝下到百官都有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的同时更以顶级官僚中少有的才情,兼具了当时文坛领袖的身份,开创了“茶陵诗派”,可谓是振臂一呼,应者如云。

    受人鄙视的经历他也有。正德年间,宦官刘瑾当道,文臣遭殃,在同僚们罢官夺职的背景下,李东阳选择了留下,选择了曲意迎奉,或许是性格上的软弱,或许是为了忍辱负重、保全同僚,或许兼而有之,但当时李东阳被人羞辱为“伴食宰相”,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就是这么一个经历丰富,毁誉参半,辉煌过也被人唾骂过的内阁首辅,最终却拿到了自范仲淹以后,所有文人都梦寐以求的“文正”头衔。他自己是意外的,意外到他濒死之际,杨一清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从病床上跳了起来,对着杨一清连连叩首,泣不成声。

    当时的读书人,对于李东阳“文正”的头衔,感到非常意外,意外到无法理解,意外到嗤之以鼻。平心而论,作为茶陵诗派的领袖,“文”他是当得上的,但想想他“伴食宰相”的经历,“正”却难说了。当时甚至有人写诗讥讽他不配“文正”之谥: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尽管李东阳称不上明朝第一梯队的文臣,但拥有那么高的身后哀荣,不仅因为他是两朝帝师,也有其身后的历史背景原因。有历史爱好者认为,武宗朱厚照所在时期,由于其父亲朱佑樘对于文官过于纵容,导致士绅群体尤其是江浙大族,开始逐渐掌握朝堂上的话语权。这就使得正德继位之后,一直想把这股势头搬回来,重用宦官刘瑾便是手段之一,却闹得朝堂鸡飞狗跳。

    就是在这样的一团乱麻之下,朱厚照处理刘瑾之余,对自己的老师李东阳,给予了文官最高礼遇。不仅是因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军户家庭,他的清贫在那个时代堪称独一无二,加上他是文坛领袖,做过会试主考官,有名望、人缘好,门生遍地,还在刘瑾当道期间保护过不少人,以这样的人作为标杆和旗帜,给予“文正”之谥,不仅给刘瑾之乱后的文官集团吃了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通过抬高李东阳的地位,鼓励其他不同地域不同出身的文人们,利用他们去对抗根深蒂固的江浙大族,以期打破现有的朝堂格局。

    说到底,给李东阳“文正”谥号,不过是最高权利者的权谋而已。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