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株洲如何恰如其“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城区街头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造型。 记者/伍靖雯 摄

    ▲石峰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 记者/伍靖雯 摄

    ▲江湾壹号小区内,经过积极引导,居民们垃圾分类知晓率、支持率达到100%。 记者/伍靖雯 摄

    ▲天元区垃圾分类暂存点,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记者/伍靖雯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上周,我市迎来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检查评估。通过近年来持续的设计布局,我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否做到了“恰如其‘分’”?又有哪些“堵点”需要打通?记者采访了解。

    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过半

    居民为何缺少“参与感”?

    “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文明之城新时尚,垃圾分类记心上”……眼下,在我市不少社区小区,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标识牌、宣传栏,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在街头广场,具有株洲特色的垃圾分类卡通吉祥物、垃圾分类宣教中心等,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

    “株洲的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让我印象深刻。”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组专家宋德胜说,不可否认,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株洲起步不算早,2020年底才全面启动,但株洲具备城市管理的制度优势和经验优势,追赶的速度也很快。

    具体来说,全省要求2025年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株洲市自我加压,力争提前两年完成既定任务。目前,株洲市城区范围内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经超过54.5%,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覆盖率100%,株洲经开区、天元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相信很多人都对此有疑虑,但从数据来看,株洲城区的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过半,但看看身边,垃圾分类似乎仍然处在开展初期,不少居民认为缺少垃圾分类的“参与感”。

    “我们的做法是硬件先行,这个覆盖率主要指的是分类投放设施等硬件的覆盖率。”市城管局局长刘伟介绍,先完善硬件、明确制度,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前头分类后头混”等情况。当然,随着城区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设施逐步完善,这一“堵点”的破解工作也在摁下“加速键”。

    垃圾分类,如何走进生活

    垃圾分类要逐步融入居民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我市的方案是从各街道、小区的示范建设入手,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行模式,目前已经开始形成示范案例。

    10月28日早上8点,我市的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之一——天元区江湾壹号小区内,65岁的陈阿姨拎着3袋垃圾,来到小区垃圾分类亭。饮料瓶投入蓝色可回收垃圾箱,厨余垃圾拆袋后倒入绿色垃圾箱,其他垃圾投入黑色的垃圾箱。陈阿姨投完垃圾,穿着绿马甲的督导员接过她的“绿色积分卡”,为她盖章积分,攒到一定分数,就可兑换小奖品。

    被问到垃圾分类“烦不烦、难不难”,曲阿姨笑着摆摆手:“不嫌烦,眼看着小区的环境一天天变美,我们可开心了!”

    然而,哪怕是几个月前,一切都没有如今这么顺利。江湾壹号小区有3000多位住户,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3成。天元区城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对垃圾分类工作不够了解,小区居民最初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也是我市不少小区试点垃圾遇到的普遍情况。

    “垃圾分类难就难在聚人心,让居民看到这项工作的益处。”对此,负责该小区垃圾分类项目运营的仁仁洁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小区每一户业主进行走访、收集意见建议,团队将各项制度上墙,严格执行垃圾分装分运等流程,日常收运处置和清洁,随时接受居民监督。此外,8名分类督导员有的就是小区住户,通过他们的参与见证,也提高了居民对这项工作的认可。目前,该小区跃升为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优等生”,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支持率达到100%,正确投放率提升到70%以上。

    采访中,谈及垃圾分类,几乎每一名城市管理工作者、参与者都认为,这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事业。放眼全球,日本从1980年起,通过10年全民教育,逐步建立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瑞典在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识上,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时间。

    “垃圾分类的核心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我们希望在各个小区的示范建设中摸索经验,让更多人打心底里认可这项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垃圾分类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推进,我市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步入“精细化”阶段,也带来对垃圾分类的经济效益的思考。

    目前,我市相继建成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有害垃圾贮存处置场所、市级大件(园林)垃圾处理项目等。一些曾经多采用焚烧处理方式的可回收物,经过回收利用重新释放价值。比如,我市的大件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主要回收废弃家具、木料等,可实现年处理大件垃圾10800吨,年产出2000余吨高密度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用于供热、供气等。

    据艾媒咨询研究,垃圾分类涉及环卫运输、垃圾收集处理、资源再生等多个环节,2019年国内相关产业链的规模就已达到1000亿元。比如浙江杭州,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还培育了“清道夫”“家宝兔”等一批回收企业和平台,带动整个产业链茁壮发展。

    记者获悉,目前我市正在酝酿建设垃圾分类生态循环产业园,结合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实现三地的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协同推进,并向全省甚至周边城市辐射,打造城市管理的新名片。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