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辐射导弹: 以猎物形式出现的“高端猎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美国AGM-88G“增程型先进反辐射导弹”。 (网络供图)

    和电磁压制等软杀伤手段的“短期致盲”效用不同,反辐射导弹最大的本领是,能捕获、辨识敌方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而不易被对手察觉,并能据此逆“波”而上直接“摘除眼球”,达到物理摧毁敌方雷达的目的。

    自问世以来,反辐射导弹与雷达展开的“猫鼠游戏”一直在进行着。那么,反辐射导弹目前究竟发展到了何种阶段?今后会朝哪些方面发展?

    擅长“顺藤摸瓜”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最高端的猎手经常以猎物的形式出现。反辐射导弹正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先是以“猎物”的身份被雷达捕获,随即变身为“猎手”,向雷达发起攻击。

    用反辐射导弹实施打击,属于“硬摧毁”。一旦命中,它轻则会对雷达天线造成永久性破坏,重则会让目标雷达系统长时间瘫痪。

    和一些装有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实施攻击时需要“打着灯笼去找”不同,反辐射导弹飞向目标的过程带有“借力打力”意味。它擅长“顺藤摸瓜”,具体来说,就是在战场迷雾中,边嗅探雷达所发射的电磁波,边朝着电磁波源头飞奔,最终实现精准“猎杀”。

    拥有被动雷达导引头,是反辐射导弹的主要特征。借助这类导引头,它能在自身不发射电磁波的情况下,实现对目标雷达所发射电磁波的获取和比对,进而“视情”发起攻击。

    后浪紧推前浪

    作战需求的牵引,加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催生”,使反辐射导弹呈现出“后浪紧推前浪”的演进态势,先后完成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演变。

    第一代反辐射导弹中,美国的AGM-45“百舌鸟”、苏联的AS-5“鲑鱼”等较有代表性。该代反辐射导弹的主要特点是导引头工作频段较窄,只能攻击特定频段的雷达目标;接收机灵敏度低、精度差;没有应对目标雷达关机的能力。

    第二代反辐射导弹中,美国的AGM-78“标准”等较有代表性。该代反辐射导弹提高了导引头中接收机的带宽和灵敏度,增加了抗目标雷达关机功能,增大了导弹射程和战斗部威力。但是,其导引头频段覆盖范围依旧有限,能用于搭载发射的平台较少。

    第三代反辐射导弹中较为典型的是美国的AGM-88“哈姆”、英国的“阿拉姆”、法国的“阿玛特”以及俄罗斯的Kh-31P等。该代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可以覆盖现役雷达的绝大多数工作频段,反应快、射程远、威力大、抗干扰性能好,采用复合制导技术以提高攻击成功率,开始成为其新特征。

    当前,也有观点认为, AGM-88G“增程型先进反辐射导弹”应该被列为第四代反辐射导弹,并将其具有隐形、大射程、末段高速高机动等能力认作划分依据。但对此,不同意见更多,认为这些特点尚不足以成为第四代反辐射导弹的划分标准。

    重在获得优势

    “进化”道路千万条,制胜战场第一条。反辐射导弹要充分发挥作用,在与雷达的比拼中获得并保持一定优势至关重要。

    结合各国媒体披露的信息,今后反辐射导弹的发展或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继续保持“耳聪目明”。一些国家的反辐射导弹导引头经过“升级”后,不仅能截获雷达天线主瓣目标,还能截获其旁瓣和背瓣目标。

    二是“手更大、臂更长”。在战场强对抗环境“塑造”下,反辐射导弹今后或将变成“多面手”,即通过改进包括使其模块化,使其不仅能打击辐射电磁波的目标,也可攻击地面、海上、空中的其他目标。

    三是寻求更强战场生存力、威慑力。隐形化、大射程、末段高速高机动性……反辐射导弹这些新“技能”的出现,本质上是对今后战场需求——进一步提升战场生存力、威慑力的积极回应。

    四是进一步走向体系融合。说到底,反辐射导弹较难解决的问题是及时发现、定位目标。要解决该问题,一方面,反辐射导弹必须在“单打独斗”能力方面再进一步,要能在一定程度上独当一面、“一锤定音”;另一方面,在更深层次上融入作战网络体系将日趋重要。

    (摘编自《解放军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