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苍莽之精神道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扫码关注株洲文艺

    ▲《远眺·弗拉基米尔》布面油画。

    ▲《麓山十月》布面油画。

    ▲《岁月无痕》布面油画。

    ◀彭慧。

    邹建平

    在彭慧的油画语言中,既没有欧洲油画传统的基因,亦没有热情荡肠的回乡意境,穿透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一个人到中年的困惑和无助之感:团簇的树林、寂静的水面、馒头状的山包、斑驳沧桑的墙体和铅灰的天空都是画家喜欢的取载。即使抹过一缕亮丽的橘黄或土红,都构成一种种壮烈的悲剧场景,所有作品的后面蕴藏着画家沉重的叹吁,封存着幽远的秀逸,荡漾着新生的苦难。风景中很少很少的人物生灵,乍一初看,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诗意,无限妩媚和抒情。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透过这种表象,我们可看到另一种心灵痛苦的叹吁以及凄楚的幽怨。这种造境让我想起唐代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感怀:“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彭慧把最深的忧伤、最沉重的压力托付给他所营造的景物——那些伤痛、那些苦难、那些凄美!由此变得扑朔迷离,闪烁悸动起来。

    早期阶段,彭慧曾迷恋俄罗斯巡回画派的风景画,也喜欢古代中国画家范宽和金农,仔细阅读,确实有列维坦希什金的丝丝痕迹。他摒弃了学院主义对其的生搬硬套的束缚和严格的冷暖关系的描述手法,将视野投放于宋画之宁静苍莽以及中国文人画的精神道场之中,而排列形的笔触和点、挆、皴、擦笔法造势,刻意虚化了一些细节描绘,持写意的态度,其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有效揉合,焦灼、惊悸、不安、无奈在黯然的笼罩下折射出辽阔的幽怨,令人随潮涌生,摄人魂魄。

    彭慧勇敢地承认在艺术的中间领域,他称自己为“边缘人”。在我看来!“边缘”和“中庸”是有区别的。但在其指向深处,“边缘”是需要智慧和敏锐才能守住“中性”立场的。汉代张良为避杀身之祸,装病弄傻,远离主流,甘于平庸。此番情景总让我想到彭慧是否也有着憧憬艺术万千的黄粱美梦,他对土地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守候,对殖民文化的警惕构成其艺术创造中谨慎的选择。

    “中庸”可谓之“天下之正道”,它可以复合为一理,“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彭慧将其艺术语言渐变成一种雅俗共赏而又独立特行的综合形式,在推而及之中达到圆满的境界,在他景物中的湖泊、天地、青山、树木、岩砺、老屋和生灵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这种集大成的生存智慧,有何不可?在养心修性的文化沉淀中,称中庸者为君子之风,具有“执两用中”的谋略,亦就是在两个极端中寻求微妙的点,这种操作方式难度非常大。彭慧凭借写生手段完善其创作,两者共造至臻至美的境界,许多作品彰显了他沉淀在画外的功夫,似一瓶囤积很久的老窑,散发着既具现实关怀的审美取向,又有历史渊源的浓郁气息。

    画家简介

    彭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陶瓷协会会员,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

    现任湖南省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湖南省油画风景研究会执行委员,湖南省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省当代油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株洲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株洲市油画学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主席,株洲市油画风景研究会会长,中国齐白石纪念馆特聘画家。

    1995年评为湖南省“十佳青年画家”。

    2000-2001年参加中国文化部、中社网和中央美术学院组织的“开发大西北”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大西北纪实》考察队。完成摄影作品2000张,写生作品101张。

    2006年赴欧洲六国进行艺术交流。

    2007年赴香港地区参加《青绿湖湘》湖南油画名家作品展。

    2016年在莫斯科参加“重走大师之路”油画家俄罗斯写生之旅。

    2017年参加“迎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油画名家香港写生之旅。

    (文图据株洲文艺公众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