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70多年,我初心从未改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周蒿 通讯员/陈昌昊

    “如今我已年逾九旬,步履蹒跚,双鬓成霜,但70多年前随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解放武汉、接管长沙、剿匪岳阳、安家株洲,那充满活力的青葱岁月,始终让我难忘,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轻轻读着回忆录上的文字,王静凝的思绪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今年92岁的王静凝是一位老党员,她14岁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业余剧团,离休后,手写了5万多字回忆录,并在石峰区老干部服务中心的帮助下整理成册。

    这本回忆录“讲述了作者在中华民族深重苦难的战火硝烟中逐步成长,与一批有志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故事。”石峰区老干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王静凝的回忆录将作为石峰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典范。

    近日,王静凝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芳华”岁月。

    参加读书会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王静凝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她年幼时,父亲从裁缝学徒干起,慢慢地开了一家裁缝铺子。王静凝与家中帮佣杨妈的女儿桂兰年龄相仿,两人成为好朋友。

    桂兰的父亲患有“肺痨”,被一位江湖郎中所骗,为了治病,将女儿典当给了他人。但他没想到的是,不但病没治好,女儿也被人转卖到了洛阳。承受不了打击的桂兰父母,双双服毒自杀了。

    “我的心被针扎着,发出一阵阵钻心的疼。”因为桂兰家的遭遇,王静凝痛苦了很久,仿佛一下长大了许多,并开始关心周围的事务。在日记里,王静凝写道:勤奋和善良不能换来住房和馒头,国家四处充斥着死亡,绝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该怎么办?

    1943年,不满13岁的王静凝考入河南省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完成规定学业之余,她参加了进步青年组织的读书会,开始接触《评中国之命运》《大众哲学》《新华日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报刊书籍。

    “我喜欢读书,读书不仅驱散了精神上的苦闷,也使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读着这些有益的好书,更多地了解了民间的疾苦,以及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的繁荣风貌。”王静凝说。

    在学校,王静凝还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学生业余剧团,参与了抗战话剧《水乡吟》的演出。

    投奔革命,跟随解放军一路南下

    1947年,王静凝考上了河南大学的预科班。

    当时抗战已经胜利,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形势的变化,河南大学的教职工和学生中分出了左翼和右翼。其中,右翼的教职工和学生要求追随蒋介石南下,去了苏州,左翼的教职工和学生则要求去共产党的解放区。

    接触了进步思想的王静凝坚定地站在左翼这一边,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了距开封大约两百多公里的解放区平顶山宝丰县,进入了新成立的中原大学。

    “我毅然决然地参加革命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静凝这样说。

    当时的中原大学办在偏僻的农村,连个大学的招牌都没有,更不用说校舍、图书室,非常艰苦。极少数的青年学生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对上学的前途悲观失望,但王静凝始终对前途充满了期待。

    1949年,王静凝加入中原局文教大队,跟随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

    “文工团有两大任务:一是宣传党的政策,稳定民心;二是接管相关文艺事业单位和文艺院校。”在武汉、长沙等地,王静凝与战友们深入工厂、大街小巷,开展了许多宣传演出,受到了劳苦大众的热烈欢迎。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后来,王静凝离开了文工团,奔赴岳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清匪反霸、减租减息等运动中,帮助人民努力开拓新生活。

    “当时部队有一个叫王火兵的16岁小战士,是我的河南同乡,经过三个月的共事,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让王静凝至今难忘的是,在一次下乡行动,落单的小王遇到了土匪,被当场炸伤,尽管队员们迅速赶到,但小王最后仍牺牲在自己身边。

    “王火兵是个孤儿,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可是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革命战士,他们牺牲在抗日救亡、解放战争、剿匪战斗中,他们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前赴后继。”说到这里,王静凝的眼睛湿润了。

    经过两年多的剿匪,岳阳区域内明火持杖、成群结伙的土匪基本肃清,社会秩序全面安定。

    因革命结缘的爱情,与丈夫一起扎根株洲

    1951年5月,王静凝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此时的她未满20岁。随军南下以后,她参加了解放武汉、接收长沙、岳阳剿匪,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了。

    王静凝的恋人孙绂庭是她中原大学的同学,两人因革命结缘,一起跟着解放军一路南下。王静凝在岳阳剿匪时,孙绂庭也在衡阳、长沙等地开展革命工作,尽管聚少离多,但两人始终牵挂着对方。后来,孙绂庭从部队转入地方,到田心车辆厂工作。

    1954年,王静凝结婚了,也来到了刚刚筹备建市的株洲工作。

    “当时正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二年,株洲的建设者们以舍身忘我的精神推动着株洲的前进,工业项目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到处在搞基建。”王静凝回忆道,许多位于郊区的企业,连一条通往市区的正规公路都没有,想来城区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沿着铁路线行走,各个企业职工的住宿条件十分艰苦,砖厂生产的砖全部用于建厂房了,工人们就利用业余时间和泥筑墙,先糊上一层,等泥干了再糊一层,反复数次,然后到山上砍些树木做房梁,剥下树皮做房顶。

    王静凝后来负责粮食普查工作、到曙光小学任教并授予“中南地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主导修建曙光小学新校址,到株洲起重机设备厂,王静凝迅速投身到了株洲的城市建设之中,直到1988年离休。

    “我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培养,这几十年里我更换了不少的工作岗位,但我的初心从不曾改变。”王静凝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