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冰在蹴球比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雷易勤展示蹴球的踢法。受访者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旷昆红
瞄准目标球,右脚、本球、目标球三点一线,两脚摆成30°角站立,右脚前脚掌将本球轻轻压住,再次瞄准并调整呼吸,随即本球由脚前掌到脚后跟蹴出,“砰”——准确命中目标球。昨日,在位于河西的市体育中心足球场,雷冰和队友雷易勤向记者演示了蹴球的踢法。
为了参加省里的蹴球比赛,雷冰把经营的夜宵店暂停营业,雷易勤干脆辞职返乡。
14年前学习蹴球
点亮了单调的中学生活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在满、蒙、回等少数民族中较为流行。“培铭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就对蹴球有过这样的描述。
蹴球比赛在一块十米见方的平整土地上进行,参赛者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球或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分,所蹴之球为直径10厘米的硬塑料实心球,分为红蓝两色,三局两胜制,一局中谁最先获得50分,谁就赢得了胜利。有一对一、男双、女双、男女混双等多种比赛形式,因为竞赛规则类似台球,蹴球也被称为“足下斯诺克”。
雷冰和雷易勤都是瑶族人,老家在邵阳市新宁县麻林瑶族乡,这里高寒偏远、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大多孩子从未见过外面的精彩世界,且缺少父母的亲情呵护,性格孤僻,失去了童真自信。为此,体育老师兰玉宝组建了一支蹴球队,希望通过这些体育活动,带领孩子们参加比赛,由此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帮孩子们寻找童年的快乐。雷冰和雷易勤的蹴球情缘,也就此开始。
回忆起当年的训练场景,他们坦言“非常艰苦”。因为学校没有修建标准化运动场,雷冰和同学们只好在泥沙堆里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磨烂了不少鞋子和衣裤。”
正是因为这段课后艰苦的蹴球训练,点亮了他们单调的中学生活,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们逐渐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蹴球精神,这也成为他们走向社会后秉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蹴球重塑了他们的精气神。
体能和智慧的双重较量
工作多年后,他们对蹴球的热爱有增无减,宁愿关掉热火朝天的夜宵店、辞职,也要参加省民运会。雷冰说:“这是一项体能和智慧双重较量的运动,身处其中,特别有趣,这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雷易勤和雷冰是蹴球运动场上的黄金搭档。外人看来颇为简单的蹴球,他们在深入了解后,已经深刻体会到了场地和复杂规则带来的不同变化,甚至是戏剧性的反转,“这也是我们走入社会后,仍然愿为蹴球疯狂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在10米×10米的正方形场地内,战术与技术的运用,远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不但要会踢还要会算分。根据蹴球的规则,有主动得分、被动得分、主动失分等战术要求。而究竟什么时候要得分,什么时候要失分,怎样通过战术调整球的位置,从而达到取得胜利的结果,都大有讲究。比赛时,脚下控球,但大脑却在高速运转,控制击球的方向、力量和节奏,布局球摆设的位置,谋划击球的顺序等,一招一式之间尽显智慧。
高手对决,比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心理。在今年8月底的省民运会上,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雷冰和雷易勤落后对方近30分,看起来似乎毫无胜算。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对他们战术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心理上的挑战,雷冰介绍:“我当时非常紧张,但心态上必须稳住,我们就想着‘零失误,坚决不让对方再有可乘之机’。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就这样,这场球赛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终他们转败为胜,以2分的优势险胜对方。
在蹴球这项运动上,两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5年,雷易勤代表湖南省获得了全国第十届民运会男子双蹴三等奖;2018年,雷冰获得了湖南省民运会女单蹴一等奖。他们说,希望在株洲遇到也喜欢蹴球的人,一起组队代表株洲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