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吊舱发展“流行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俄军GUV-8700对地攻击机枪吊舱。 资料图片

    近来,关于战机吊舱的新闻越来越多。在新型武器装备频频现身的情况下,战机吊舱的出现为什么每次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因为,吊舱已经成为衡量战机性能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当今战机为什么会挂载吊舱?现役吊舱有哪些特点?又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请看专家解读——

    战机吊舱知多少

    二战中出现的武器吊舱,被认为是吊舱发展的源头。当时,德国为一些对地攻击的战机装上了机炮吊舱,37毫米口径的机炮主要用于反坦克作战。

    越战期间,美军“只装导弹、不要机炮”的观点一度甚嚣尘上。受制于当时空空导弹的性能,战斗机攻击成功率并不高,加上近距格斗仍在实战中不时出现,美军只好重新给战斗机挂上机炮吊舱。

    此后,既能用于对空作战也能用于对地攻击的各类机炮(枪)吊舱迅速发展,成为战机制式装备。例如:美军“眼镜蛇”武装攻击直升机使用的GPU-2/A机炮吊舱、俄军米-24武装直升机和米-8突击运输直升机使用的对地攻击机枪吊舱GUV-8700等。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新战机保留了挂载机炮吊舱的设计。

    战场上的表现使外挂吊舱的优势日渐凸显——既能够节省宝贵的机身空间,也方便系统升级换代。于是,光电吊舱、导航吊舱、电子战吊舱纷至沓来,成为向战机赋能的“神器”。

    此外,机载吊舱“家族”里还有敌我识别吊舱、通信吊舱、加油吊舱、训练吊舱等“成员”。有选择地挂载这些吊舱,战机就可以实现功能上的叠加与效能上的倍增。尤其是对部分“高龄”战机来说,在这些“魔法棒”点化下,它们甚至能“枯木逢春”,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战机最贵配件”

    在技术推动和需求牵引双重作用下,当前的机载吊舱正在由专用向通专结合、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综合、由注重硬件向软硬件兼顾、由单个平台运用向平台联网运用发展,挂载平台也由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向无人机拓展。虽然各国吊舱的“内瓤”高度保密,但其发展模式则带有 “流行风劲吹”的特点。

    快速响应,迭代升级。例如,最新的焦平面阵列等热成像技术,已被一些国家融入吊舱系统,升级光电传感器组件。伊拉克战争中,美军F-16C战机首次搭载TARS侦察吊舱执行任务。之后的5年间,该吊舱不仅用上了宽带数据链,还更新了可移动存储模块。

    模块构建,即插即用。现役的机载吊舱大多采取模块化、通用化设计,强调在软硬件开发中采用开放式系统架构,以实现新设施的即插即用、新功能的快速添加。同时坚持面向多类平台设置通用接口,以方便集成、安装与拆卸,强化环境适应性和平台适装性。

    联合攻关,系统集成。机载吊舱需要与平台的航空电子设备、武器弹药、瞄准头盔等进行系统集成,并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环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瞄准吊舱的发展为例,当前,装备瞄准吊舱的战斗机已普遍实现自主探测、瞄准、打击目标,也可将目标信息通过数据链传送给友机、预警机实现协同作战。

    注重效能,压低成本。机载吊舱有着“战机最贵配件”之称。当前,世界各国研制的机械吊舱多采用开放式架构和模块化通用化设计,都是为了在增效的同时压低成本。如此,战机吊舱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未来吊舱长什么样

    如果要为明天的机载吊舱画张像,那么,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则是构图的关键要素。

    基于开放架构的功能集成。机载吊舱是技术密集型载体,大力发展和集成多/高光谱成像技术、粗精组合稳定技术、数字图像增强处理技术、动态目标跟踪技术和多模式组合导航技术等显得尤为迫切。未来的机载吊舱将具备执行多种任务能力,并可利用开放任务系统架构、标准化软硬件,实现技术、功能组件的快速升级与高效集成,满足空战需求。

    基于人工智能的任务支持。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新高地,各国军方也在努力将其在信息处理、图像识别、实时分析判断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尽快应用到军事领域。发展认知电子战吊舱,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评估和应对威胁,自主选择最佳干扰样式,并根据干扰的有效程度加以调整和优化,是该类吊舱今后发展的方向。

    基于网链融合的体系运用。未来机载吊舱不再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而是融入体系灵活运用。未来空战中的机载吊舱,将通过专用数据链实现与载机平台的快速组网互联。编队飞机可共享传感器数据,在不使用雷达或其他有源测距装置的情况下协同对目标进行定位并实施攻击。

    (摘编自《解放军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