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声
作为一个年近半百的人,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有着亲切与独特的记忆。“文革”结束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一大批作家星罗棋布点亮了华夏大地,同时,也点燃了一代人的文学热情与爱好。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很多人都培养了对读书乃至写作的爱好。文学,是当时社会最为高尚、圣洁的职业;作家,被视为时代骄子受到膜拜。
九十年代开始,文学逐渐走向式微与边缘化。市场经济,让很多人知道赚钱才是硬道理,生活节奏加快,变得浮躁。许多曾经高居文学殿堂的大腕,不甘于文学的清贫与寂寞,带头“下海”成为商界大佬。
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的丰富,音像制品普及到寻常百姓家,读书也显得枯燥乏味,写作更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进入21世纪,电脑、手机的出现与迭代更新,更让人们沉浸于对自媒体及时交互的传播方式与声色光电的情趣表达,对快餐文化趋之若鹜。即使有文学,人们也习惯于网络移动终端的阅读形式,而真正喜欢纯文学的很少了。
伴随市场经济大潮涌动,近三十年来的文学圈如走马灯不断有明星涌现,如同流星,来得快去得快:被冠以白马王子称号的青春派诗人,号称用身体来写作的美女作家,特别是各种奇异吸睛网名的网络写手……令人炫目,眼花缭乱,却瞬间暗淡消逝。与此对应的文学潮流:花花绿绿的以猎奇煽情为主打的流行期刊,都市言情小说、官场文学,特别是近年来以虚构的历史和修仙、穿越、重生等玄幻荒诞为题材的网络文学,让读者在忙碌紧张的节奏中忘却自我,寻找超脱的快乐与轻松,更满足了部分读者不带思考阅读的娱乐需求。但声色光电之娱,终究是过眼云烟。记得第一部改成电影的网络小说叫做《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就满屏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情节:两个爱得死去活来的人,一方遭遇不幸而天人两隔。当然,这些赚足了流量的网络小说,很多也写得有滋有味,也很有想象力,可是,和真正的经典比较起来,却感觉就如同白开水一样寡淡,对于人性的描述也过于浮浅,缺乏深度和意蕴。
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文学,却反映出人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本质,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隽永的回味;真正不会被潮流掩没的作家,却是在潮流变幻和尘世喧嚣中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坚守信仰的人。记得早几年莫言获诺贝尔奖,很多人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其实,八十年代引起轰动的影片《红高粱》,就是他的原著改编。他的《丰乳肥臀》、陈忠实的《白鹿原》、梁晓声的《人世间》、阿来的《尘埃落定》,无一不是以厚重的笔调浓缩真实社会的壮丽史诗,无一不是对人性真实生动的深刻剖析与描摹,无一不留给人们余音绕梁的思考。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记述的是平常人经历的平常事,但其细腻的笔法,如泉水溪流般朴实流畅的素描,让每一个角色,都能栩栩如生在读者脑海中存盘,其促使人自省和奋发向上的力量,让人百读不厌,始终被震撼。
我们无须贬低否认某种文学现象或某部作品文学的价值,因为,这种争论本来就是通过炒作赚流量的饭圈文化的圈套,客观、冷静地等待,时间会证明什么是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