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张会讲”后,朱熹、张栻分袂株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琳

    在河东风光带建宁闸处有一亭,筑4层,高24米,左右配回廊辅亭,亭前立朱熹、张栻塑像。纪念的是900多年前,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和闽南学派代表人物朱熹,在长沙进行了著名的“朱张会讲”后,同游南岳,分袂株洲。

    时间拉回到南宋乾道三年,也就是公元1167年,37岁的朱熹带着学生林用中,不远千里来到长沙,与岳麓书院主教张栻讲学论道。两人都是理学大师,一个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两月有余的会讲,说的都是《中庸》之义,尽管论道没有结果,却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史称“朱张会讲”。

    论道没有结果,不影响朱熹与张栻的友谊。张栻邀朱熹弟子,溯湘江而上,途经株洲、朱亭,同游南岳。后返株洲,停留一宿后,朱熹与张栻作别。朱熹取道东归,张栻西还长沙。

    朱张二人分别之际,作诗纪念。张栻写了一首诗《送元晦尊兄诗》,盛赞朱熹之才,称颂两人情谊。朱熹回赠了《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

    《送元晦尊兄诗》

    君侯起南服,豪气盖九州。顷登文石陛,忠言动宸旒。坐令声利场,缩颈仍包羞。却来卧衡门,无愧知日休。尽收湖海气,仰希洙泗游。不远关山阻,为我再月留。遗经得紬绎,心事两绸缪。超然会太极,眼底无全牛。惟兹断金友,出处宁殊谋。南山对床语,匪为林壑幽。白云政在望,归袂风飕飗。朝来出别语,已抱离索忧。妙质贵强矫,精微更穷搜。毫厘有弗察,体用岂周流。驱车万里道,中途可停辀。勉哉共无斁,邈矣追前修。

    《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

    (一)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今株洲)。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

    (二)“昔我抱氷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旷然远莫御,惕若初不烦。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涓涓始欲达,已被黄流吞。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勉哉共无斁,此语期相敦。

    顺便提及的是,1887年,吴大澂调任广东巡抚,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朱熹《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墨迹,甚为欣喜。1894年,吴调任湖南巡抚,请人将朱熹的诗刻碑,立于岳麓书院。此碑已成岳麓书院镇院之宝,今人还可以在岳麓书院看到。

    到了元代,浏阳进士谢一鲁来到株洲,凭吊古人,发起并组织修建了纪念朱、张离别的分袂亭,还请了同乡进士、大儒欧阳玄为之题匾作纪念。

    明末清初时期,著名学者、宁乡人陶汝鼐来到分袂亭,又欣然题诗:“风雪南山日,朱张袂此分。”1918年南北战争,株洲遭遇兵祸,分袂亭被焚为平地。

    后来,市民凌树臣捐资重建分袂亭,并请湘籍著名人士、辛亥革命元老、举人雷飞鹏撰写门联:“昔贤离别地;历代感萦怀”。当时的分袂亭,是株洲最高建筑,旧商会就设在亭内。

    抗日战争时期,分袂亭又因日军的轰炸而毁坏、消逝,成为株洲人心头长久的痛。2016年,株洲易址重建分袂亭,样式大体如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