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拟人化”修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聂鑫森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人还可以按自己的形象改造万物,这就是以人比物的拟人化。”(林东海《诗法举隅》)在李元洛兄所著《唐诗分类评赏》一书中,选有施逵一首《丫头山》:“何不梳妆嫁去休,常叫人唤作丫头。只因不信良媒说,耽搁千秋与万秋。”诗人将“丫头山”比作待字闺中的“丫头”,因为不相信媒人的花言巧语,所以不曾出嫁。这是很典型的“拟人化”修辞手法。元洛兄评曰:“由物及人,因小女孩头上梳着双髻,有如树木之丫杈,故称‘丫头’,如刘禹锡写白居易的歌妓樊素的《寄赠小樊》一诗,就有‘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之语。”

    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得十分频繁。“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敬亭山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与李白“相看两不厌”。清代和尚雪峤也写到“拟人化”的山:“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在对联创作中,也有许多使用“拟人化”修辞手法的例子,平添了许多意味。

    1976年国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因病辞世,有一副挽联是这样写的:

    青山含悲,声声泪,声声呼总理;

    碧水长歌,字字血,字字哭忠魂。

    举国伤心,万民悲歌,借代为“青山含悲”与“碧水长歌”。

    峨嵋山报国寺,远处有雪山,近处有云海,环境清幽,香客甚多。此中楹联云:“我捧雪山为赠品;君收云海作诗材。”此联中的报国寺如一位慈祥而热情的长者,对香客说出十分动人的话语:我捧赠你晶洁的雪山;你收下茫茫云海作为写诗的素材。

    湖南《桃花源桃花观联》:“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我曾在桃花盛开时谒访此地,情境与此联十分贴合:鸟声啁啾,如诉说桃花源影尘前事,桃花红灼似笑靥含春。此诗虽是集古人诗句,却携来作“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

    四川《青城山银杏阁联》:“野寺多情留客住;青山无语看人忙。”上联写“野寺”是一位“多情”的主人,殷勤挽留客人下榻;下联说“青山”是一位超然物外的高士,默默地看着世人为各种俗事奔忙。

    数年前,我出差外地,去叩访一位藏书多且术业有专攻的老友,在书斋的墙上,贴着他自作自书的一副对联:

    室中佳人,概不能借让;

    窗外世事,且尽付笑谈。

    他把书比拟为自家佳丽,可与他朝夕晤谈,当然是不能“借让”的。联语雅致而风趣,爱书人的心情也令人理解,不会产生怨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