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湘剧 “名旦三姣” 醴陵占两姣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牛八

    明朝初年,大量江西移民进入湖南,也带来了江西的弋阳腔。弋阳腔与长沙一带的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在湘北、湘中、湘东一带流行的地方化高腔——湘剧。醴陵地处湘东,是江西移民首经之地,旧有“戏窝子”之称,也成为湘剧形成地区之一。醴陵先后有过不少著名的湘剧戏班:同治年间有福如班、湘华班等;光绪年间有荣福科班、鸿秀科班等;宣统年间至民国时期有太和班、清庆班、永和班、永义班和惠民科班等。新中国成立后,清庆班班主李蒲姑成立醴陵文艺湘剧团,后改名为醴陵县湘剧团。1960年,全团调湘潭,改为湘潭专区湘剧团。

    清代时,湖南著名的湘剧“名旦三姣”即帅福姣、郭韵姣和漆荃姣。其中,帅福姣和漆荃姣都是醴陵人。

    帅福姣,原名帅登富,艺名帅福姣,人称“铁菩萨”,清光绪元年(1875)生于醴陵县板杉乡。幼年进入长沙福临科班学习湘剧,因刻苦学艺,成为花旦名角的高徒。年轻时常演刀马旦和跷子戏(跷子是特制的鞋,仅脚趾着地,常用来表现三寸金莲)。在湘剧《打围》中饰穆桂英,踩着跷子在戏台边雕花木框上走碎步,轻身自如,人称绝技。演《闷香楼》扮女盗梅花娘,踩蹻从高台倒翻,身轻如燕。中年时多演正旦,在弹腔《落花图》中饰陈杏元,在高腔《琵琶上路》中饰赵五娘,声腔凄婉哀怨,催人泪下,观众叫绝。《三官堂》之秦香莲,《打雁回窑》之柳迎春,皆称拿手。帅福姣声誉在“三姣”之首,是旦行唱做俱佳的全才。虽近老年,音韵犹佳,仍能演出《剌虎》《思凡》《藏舟》《刺梁》等昆腔戏。1907年,帅福姣回到醴陵在鸿秀科班执教。驰名省内外的湘剧男旦陈鸿春、陈鸿菊均为帅福姣嫡传弟子。帅福姣于1924年病逝。

    漆荃姣,原名漆尚鹏,艺名漆荃姣,人称“玉菩萨”,清光绪六年(1880)生于醴陵黄獭嘴镇。同样是幼年便进入长沙福临科班学习湘剧,比帅福姣稍晚。

    因师从名角,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出科后成就颇大,20岁即成名角。漆荃姣擅长闺门(旦角的一种,表现少女)唱工,在《百花亭》《大审探监》《坐寨盗令》《赏荷穿帘》《调翠戏凤》《世隆抢伞》《贵妃醉酒》《偷诗赶船》《抢伞》《盘貂》等唱工中,声情并茂,醉痴戏迷;在《昭君和番》中怀抱琵琶一段,怨恨分明,令人梦魂俱碎。他在《猴变》中扮悟空化身之少妇,一曲《绣停针》曲牌,唱得回环婉转,誉为珠圆玉润,可以当之无愧。清末官员、诗人、长沙湘剧票友易顺鼎曾作诗赞誉漆荃姣所表演的曲目:“荃姣艺技冠今时,品作梅花恰肖伊;绝调和番兼抢伞,幽情醉酒复偷诗;色因调翠妆狐艳,坐寨坐宫还大审,淡妆浓抹总相宜。”

    荃姣为名旦,收入颇丰。因当时社会贱视艺人,漆悔为男旦,遂在原籍略置田产,悄然返乡。1919年病逝,年仅39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