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新
绍定四年到五年(1231年到1232年)之间,茶陵知州刘子迈在修筑州城的同时,特意铸造了茶陵铁犀,这就是茶陵民间俗称的“茶陵铁牛”。
省级重点文物,茶陵精神象征
茶陵铁牛长2.1米,宽0.8米,卧高1.1米,重约3.5吨,除颈部下端为浇铸口而留有缺口之外,它通体饱满,黝黑锃亮,呈坐卧姿势,昂视远方,暗合“犀牛望月”之说。这座始建于绍定初年的铁质大件文物,留存数百年,至今依然无斑锈裂痕,198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闻名遐迩,被人视为茶陵精神的象征,茶陵人因此有“茶陵牛”的美誉。
铁牛压服蛟龙,规范滔滔水势
刘子迈在主持修筑这座州城时遭遇了一个工程难题:南面的城墙濒临水潭,潭深千丈,水流湍急,春汛涨水时期,江水往往在这里形成洄水漩涡,冲毁临潭而建的河堤和城墙。怎样才能消除潭水带来的隐患呢?
当时,人们认为潭水毁堤倒城,是潭底蛟龙兴风作浪的结果,如果能降服这条蛟龙,就能消除水患。我国民间自大禹时代开始就有犀牛能够避水制服水妖的说法。刘子迈据此而“括铁数千斤铸为犀,置江岸以杀水势”,筹集几千斤铁,铸造一头铁牛,并将铁牛置于水潭上,希望能以犀牛压蛟龙,从而规范滔滔水势。
茶陵民间有“水不过铁牛头”的说法,意思是说,洪水一旦漫过了铁牛的头部就意味着水势不可抵挡。由此推断,这座铁牛的实际作用很可能就是充当水位标尺,给人提示警戒水位。
打捞落水铁牛,尽显民间智慧
从明清两代的《茶陵州志》及茶陵民间传说来看,铁牛并没有压服洪水,倒是涨水之时,河堤、城墙不止一次被冲毁,铁牛不止一次被打入水底。1953年,茶陵人修复河堤时一度打捞过铁牛。
在没有起重机械的情境下,茶陵人怎样打捞铁牛呢?据老辈人回忆:先清理铁牛周围的淤泥,再利用木材、石块等材料修一道连接铁牛与河堤的坡道,在适当的位置设置石头或者木头做支点,用“支点+撬棍”组成杠杆,把铁牛从淤泥中“撬”出来,沿着坡道往岸边移动。然后,根据铁牛在坡道上的移动位置设置支点、“撬”动铁牛,使之一点点地拢上岸,最后重新安放在河堤上。
昔日官司纷争,未来堤岸一景
茶陵南宋古城南岸地段,洣水河两岸地势北高南低,北岸州城所在位置修有河堤,而南岸的洣江乡窑里地段则有河无堤,比州城更易于遭遇水灾,这就引起了南岸人的不满:我们为什么不能也修一段河堤呢?为此,在南宋古城筑成之后不久,南岸的百姓就与茶陵官府打起了官司。据说,这个官司时断时续,竟然打到了民国时期,最后茶陵县衙和南岸百姓达成了这样的口头协议:南岸不修河堤,北岸河堤以文水上的李家桥(此桥是由县城通往舲舫等地必过的桥梁,遗址尚存)为标尺,河堤高度与李家桥的高度一致。
铁牛铸成之初,刘子迈专门为它修了一座保护性的凉亭,号称“南浦犀亭”。历史上的南浦犀亭时建时毁,现在看到的南浦犀亭建于1983年,系六柱翘角重檐十字攒尖顶钢筋水泥质凉亭。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目前,茶陵有关部门正在修复南浦犀亭一带的河堤,并计划把这里逐步开发为旅游休闲风光带。不久之后,这里将成为集旅游消闲与文物保护、观赏于一体的多重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