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罗欣
这两年,反复来袭的疫情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疫情带来焦虑的同时,也让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有了重新认识。中医药在抗疫中迎来“高光”时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被更多人关注。株洲作为神农福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优势明显。就在年初市两会期间,多名市政协委员就把目光聚焦于中医药事业发展,重点围绕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等建言献策。市政协还将有关提案列为年度重点督办提案。
发展中药产业,株洲底气十足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至今仍广泛流传。远古时代,炎帝种五谷,以为民食;遍尝百草,以治民恙。炎帝神农氏被奉为中医文化的始祖,安寝于株洲市炎陵县。
这可谓自带的“光环”。当然,发展中药产业,株洲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罗霄山脉被誉为“华中地区中药基因宝库”,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适宜中药材种植,境内有各类中草药2000余种。这些山里的“宝贝”,成为株洲中医药事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产业上底气十足。根据市政协副主席陈艳娟的调研,株洲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千金药业,及省直中医院在内的2000多家城乡中药应用医疗机构和2000多家中药零售连锁药店,全市147家企业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备受赞誉的“明星”中成药——妇科千金片就产自株洲。
机遇在加持。2021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委(局)批复同意湖南等七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建立中药新药快速审评审批通道;可豁免部分中药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及部分临床试验。
优势叠加却没有扬优成势
尽管优势叠加,也一直在攒劲,但株洲中药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大的突破。问题何在?
陈艳娟认为,缺的是顶层设计、是组织生产、是道地药材标签。尽管全市有这么多企业从事中药种植、加工,但散、弱、小,有龙头无带动,有资源无聚合力。
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各地也争相申报道地药材,如邵东玉竹、新化黄精、隆回山银花等。经检测,我市渌口区的黄精品质比新化的还要好,但因株洲未被认定为道地药材的主产区,产品品牌影响力十分有限。
市政协委员谭海彦等认为,株洲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链条效应。中医医院自身传承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管理水平及承载中医药发展主阵地的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市政协委员刘永忠等聚焦推进湘赣边区域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发现产业链不完善,服务水平待全面提升。如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需要从外地采购的问题,缺乏能够提供高水平临床试验研究、注册审批等专业服务机构。
形成百亿中药产业链,打造“株洲中药谷”
发展中医药产业,株洲决不能“守着金山要饭吃”。
陈艳娟认为,应充分利用炎陵神农谷、茶陵云阳山脉、攸县酒埠江、醴陵的君山、渌口的龙潭等地天然中药种植山地资源优势,从中药科研、教学、育种育苗、种植、加工、营销、推广培训、临床应用、中药旅游、中药养生等方面着力,形成百亿中药产业链,打造“株洲中药谷”或“株洲中药城”。
谭海彦则认为,应加大对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的投入。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医药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围绕单方验方、经典名方,研发推广药膳、药饮、药妆、药浴等产品,推动中医药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同时,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中医医院办院模式,积极创建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刘永忠建议,加大产业投入,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中药新产品研发进程,提升化学制药水平,扩大生物制药产业规模,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医药产业集群。
株洲成为湖南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
2021年底,国家正式批复湖南等7个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心全力争创湖南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近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我市成为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预计到2025年,我市将完成先导区重点任务,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的“株洲模式”。
据市卫健委对相关提案的回复,我市还将突出抓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这其中涉及许多具体事项。如以炎帝陵为核心,在周边开发万亩中药材种植,打造炎帝神农中医药健康旅游区;鼓励南四县(市)和渌口区创建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市)区,培育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加大林下中药材种植,打造罗霄山脉中药材产业带;支持千金药业把妇科千金片培育成产值过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和国家推荐100种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门将按照职责,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安排中医药发展经费用于市级基层人才培养,重点扶持市级基层人才培养、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中医药科研配套、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基层中医馆等建设,在工业、农业、林业相关专项资金中支持中药材种植、生产及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