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舌尖安全 写实“民生答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检验检测机构为市民提供食品快检服务。李甲 摄

    ▲市食安办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志军带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李甲 摄

    2022年株洲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现场。李甲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宋芋璇 通讯员/颜佩

    株洲有近6万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90.3万常住人口。要想守住“舌尖上的安全”,交出一份市民满意的高分答卷不是易事。

    3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积极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不断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以“赶考”状态,奋力书写出了食品安全、生活美好的幸福答卷。

    ——醴陵市成功获评首批“湖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醴陵市、渌口区获“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授牌。

    ——完成食品、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5万余批次,合格率98.68%;完成农贸市场、超市食用农产品快检65万余批次,合格率98.85%,销毁不合格产品2.67万余公斤。

    ——全市学校食堂“明厨亮灶”率达96%,居全省前列。

    ——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行刑衔接“1+4”株洲模式被省食安办评为湖南省食品安全工作深化改革典型创新举措。

    ——受理食品消费投诉举报来电来访8217件,投诉举报办结率、回访率均达100%。

    ——2021年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较2019年提升5.8个百分点。

    一张张“成绩单”,一组组数据,正是我市由上自下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的生动注脚。

    党政同责夯实顶层设计 行刑衔接彰显“1+4>5”的叠加效力

    食品安全连着民生,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作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株洲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一直保持“高规格”配置。2020年开始,由市长挂帅市食安委主任,今年市食安委组成人员进一步“升级”,25个市食安委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进一步压实党政同责。

    为进一步构建权责清晰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专业高质的食品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全市各级政府均出台了《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将食安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平安建设考评、真抓实干激励事项以及市委巡察和政府年度督查内容,实现了食品安全“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心工程”战略定位由“共识”向“共为”转化。

    在此基础上,株洲市市场监管局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建立“1+4”模式行刑衔接联络室,这是我市摸着石头过河,为食品安全联动执法而主动蹚出来的一条新路子。

    “1+4”模式,即由市市场监管局加上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五个部门共同执法办案,不仅大幅提升了案件移送效率,还建立了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集中研讨的平台。截至目前,各部门共联合执法办案25起,捣毁食品药品制假窝点9处,查获违法进口冷冻食品5吨,斩断有毒有害食品生产销售链涉案货值1.5亿,真正实现了“1+4>5”的叠加效力。

    快速检测+监督抽检+专项行动 筑牢舌尖安全“防火墙”

    “有专业人士把关,我们买起菜来更放心了。”何女士操持着一家四口人的饭菜,每天都会去中南蔬菜批发市场选购食材。自从市场建起了食品快检室,她习惯先去那里的公示栏看一看。

    市民常常“打卡”的食品快检室,正是我市构建的舌尖安全“防火墙”之一。作为我市“民生100”工程,自2017年推进建设以来,全市城区共有75个食品快速检测点开展检测服务,实时保障着百姓的“菜篮子”安全。与此同时,市市场监管局将日常检查、抽检监测、处理投诉举报等工作与专项行动相结合,第一时间消除食品安全风险,增强市民的消费信心。

    2021年5月,石峰区喻某卤味店、石峰区赵某某卤味店、石峰区杨某某卤菜店因涉嫌经营疫病流行国家的进口食品,被立案调查。经查,当事人经营的伊朗鸡爪和爱尔兰牛肚是国家明令禁止进口的食品,被处罚款10万元至25.29万元不等。

    今年持续开展的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行动,重点突出“防”和“治”。截至8月,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1329家次,检查覆盖率68.58%;发现各类风险隐患2779个,完成处置2588个,完成处置率93.13%;立案查处566起,罚没收入530万余元。

    三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打出这种“拳拳到肉”的实招,组织开展“年关守护”“护苗”“护老”“网剑”“整治三小”“铁拳”等专项行动20余个,累计办理各类食品案件2400余起,罚没金额1800余万元,移送司法机关28件,集中销毁假劣食品货值300余万元,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源发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

    促规范、提品质、创品牌 助推本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炎陵黄桃是湖南特色农产品中的“爆款”,不仅是当地农民的“脱贫果”“致富果”,也是消费者眼中的“天上仙桃”。声名鹊起的本土特色农产品还有醴陵玻璃椒、醴陵酱板鸭、白关丝瓜、攸县香干……一批“湖湘”特色食品长成品牌,引领了消费升级,拉动了经济增长。当前,株洲有唐人神集团、沙坡里、茶祖印象等上下游食品企业441家,2021年产业规模达到133亿元,较上年增长9.8%。

    然而,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石是食品安全。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标准引领、加强品牌建设,株洲打出一套组合拳。

    一方面,为本土农产品正“名”。全市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221个,其中绿色食品200个、有机食品17个,“攸县豆腐”“茶陵红茶”“茶陵大蒜”“茶陵白芷”等4个耳熟能详的本土农产品已成功注册地理标注证明商标,成为亮相全国的“信得过、叫得响”的株洲品牌。

    另一方面,为特色农产品提“质”。只有让消费者吃上优质的特色农产品,让他们吃了还想吃,才能真正获得市场青睐。为此,全市修订地方农业技术规程225项,建成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园区6个,并于今年启动全市特色食品全产业链风险排查整治工作,明确了王十万黄辣椒、攸县米粉、茶陵“三宝”等15个特色食品产业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加强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助推产业裂变升级发展,全面提升本土食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健康为要。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国之大者,是底线也是生命线。伴随今年“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行动的深入开展,株洲食安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接续奋战食品安全第一线,让株洲市民“吃得安心、买得放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