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台比拼见高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且把灵台状丹青 ——记全国中青年书法家谭必清 佘意明 人物简介 谭必清,字云禅,号双牛堂,祖籍湖南省衡东县,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供职于株洲市文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企(事)业文联理事,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湖南省第十届文代会代表,株洲市第十届政协委员,株洲市书协常务副主席,株洲市第十届优秀青年,株洲市第一批高层次人才。 作品入展获第三、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入全国第十、十一、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重大展览,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忆大山》。

    ▲李东阳诗。

    一个人要想在专业技术上有所成就,必须抛弃眼前的喧哗与浮躁,长时间地忍受孤独与磨砺。

    著名学者杨绛先生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书法艺术之路,枯燥无味,充满荆棘,是一条很不好走的路。谭必清长期淫浸,乐此不疲。我结识他10年,发现他颇有灵性,耐得住寂寞,具有探索精神,因而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果。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说它难,哪个人不会写字?说它不难,什么样才是高手?

    走进那些大大小小的书法展览场所,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在欣赏书法还是在看热闹?我想起明朝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西湖的七月半,很多人表面上在看月亮,其实是在看望月之人。而那些书法展览场所,很多与其说看展览,不如说是在看热闹。因为中国的书法其实是一门抽象艺术,无论是单个的结字还是整张纸的章法,都曲尽其妙。

    怎么去衡量书法家水平的高低?标准很多,众说纷纭,但在当代书坛,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看他们在展览征稿入展的表现。我们经常批评书法展览,就如同批评高考制度一样,虽然有其弊端,但这仍然不失为最好最公平的办法之一。全国性书展征稿的入展作品,优胜劣汰,充满竞争,好比打擂台,选手上台较量,高下立现。那么多书法名家当评委,毕竟不是吃素的,或许有一两个评委是南郭先生,但每次评选都是集体眼光的综合较量。如果一个书法家能经常性地在全国性的展览上露脸,那么此人书法技术必然已得到了行内的认可。

    株洲书法界,这几年在全国展览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很多书法家脱颖而出。谭必清无疑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从中国书法兰亭奖,四年一次的书法届展、全国草书展、大字展、青年展等,他基本上从来没有缺席过。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在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并且有了很高的艺术认可度。

    师古从来不泥古

    观看谭必清的书法,典雅而有筋骨,法古却不泥古。

    在与他接触的10年里,我深知他在习法晋唐书法大家上是下了功夫的。早期的时候,他努力学习唐楷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颜勤礼碑》和大字《麻姑仙坛记》、魏牌《张黑女墓志》。这好比初学武功之人,练的是站桩功夫。书法之桩若站不稳,气不能沉丹田,写出来的字难以做到凝重自然,而会有“飘”和“游”的感觉,用颜真卿的话说就是没有“屋漏痕”。站桩,对于学书法者而言,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但仅仅学好站桩还不行。不转益多师,往高处行,则书法容易显得刻板,缺乏艺术生机。于是,他开始专习行草,主攻“二王”,尤其对唐孙过庭《书谱》、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及其尺牍用功最勤。在效法古人的过中,他潜心琢磨,探寻用笔之道,力求打通古人“用笔千古不易”真谛,渐悟出“八面出锋”之神妙。近年来,他还广泛临习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序帖》、《淳化阁帖》以及明清倪元璐、王铎、傅山、何绍基等名家的书法。

    经过勤学深悟,谭必清化人为己,其书法笔画已变得鲜活有力、神采超然。2012年他参加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和2013年全国第四届兰亭奖作品就是在仔细研摹王羲之《远宦帖》之后创作的。他还从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序帖》及明清大家一路书风在用笔上求大胆、率意、开张,不斤斤于小节,书风往厚实、沉静、拙朴方面发展。2015年,在全国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上,谭必清创作《许浑律诗三首》四条得到名家叶培贵的点评:“以名人大字篇章及墨法,化用颜体,微参子贞之法及时人之笔,气象颇佳。”

    书以载道斯为美

    当代的书法家怎么写?写什么?这是一个至今连书法界本身都没有定论的问题。很多书法家认为“怎么写”很重要,技法是第一的,也有强调“写什么”,文化第一,由此又引发了“文化书法”与“书法文化”的论争。很多人以为书法家有文化就是能写点旧体诗,那么今人无论如何是写不过古人的。时代的土壤变了,根植于时代的艺术必然发生变化。如果片面地去刻意追求反而达不到目的,甚至会迷失了自己。《兰亭序》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除了其书法之美外,本身还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被选进了《古文观止》。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如同文学一样,是要表达思想的。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文为形式,道即内容,写文章要做到文采、内容结合。就书法艺术来说,也即“书”“道”合一,书法家的书写内容与其表达形式在情感、情绪上实现和谐统一。当代的书法家应该与时俱进的,做出符合当代审美的调整,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自己创作的书法艺术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谭必清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4年,谭必清创作的国家艺术基金作品《忆大山》就是一件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作品。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反复研读《忆大山》,力求在情感上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深沉、磊落、真挚的情怀,并直接到文中主人公贾大山生活的河北正定去体验,最后才确定书法载体、字体、式样等,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

    2018年,谭必清创作的书法《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入展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评委卢中南在点评中高度评价,这件作品“取法颜真卿体势,结合清人笔法,结构饱满厚实,兼顾大小虚实对比。笔饱墨浓,粗细适度,伸展放松,有条不紊,不失为佳作。”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之语出自《诗经》,说的是做人要努力修身养性,不忘祖先初心,谭必清选择厚重饱满的颜体为书法创作形式,比较好地切合了内容与当今时代。书法艺术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谭必清矢志于此,我相信,凭借他的个人灵性与努力,他明天的书法之路会走得更好、更宽阔。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