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琳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设色绢画,属于中国传统的横幅卷轴画,除了欣赏画作,历代鉴藏者的题跋、赋诗和钤章也是一大看点,通过这些题跋、赋诗和钤章,可以一揆《清明上河图》在历代收藏者对该画的评价,了解该画的流传。这幅国宝还有两位茶陵人题跋、赋诗。
第一个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的是云阳李祁,他在跋文中写道:
“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年间名笔也。笔意精妙,固自宜入神品。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
其跋语后的落款是“岁在旃蒙大荒落,云阳李祁题。钤印二:李一初氏、不二心老人。”“旃蒙大荒落”是指乙巳年,也就是1365年。
李祁为元末明初人,他在元代高中进士,对元朝忠心耿耿,其号“不二心老人”,是说对元朝不怀二心。“一初”是其字。洪武初年,明太祖开“礼乐馆”,征聘宿学名儒,李祁坚决回绝明朝的邀请。
从跋中可知,李祁获观《清明上河图》是在静山人周文府家。李祁认同该作成于北宋宣政年间,并称赞其为神品之作,恨自己不能生在其时,目睹画中其事。
第二个在《清明上河图》题跋、赋诗的茶陵人是李东阳,他先是赋诗咏歌,留下一首七言36句长诗,亦可视为九首七言绝句连缀在一起。咏诗后,是李东阳题的第一篇跋语: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今大理卿致仕鹤坡朱公所藏也。族祖希蘧先生之遗墨在焉。予三十年前见之。今其卷帙完好如故,展玩累日,为之叹惋不能已。因题其后。”
落款为:宏志辛亥九月壬子,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云阳李东阳识。
宏志辛亥年是1491年。李东阳在这一年的九月获观《清明上河图》,该图为大理卿致仕鹤坡朱公所藏。李东阳所记“族祖希蘧先生”,正是李东阳的五世祖李祁,还能看到族祖的遗墨。李东阳三十年前就曾观赏过《清明上河图》,这次是第二次获观。三十年过后,该图保存完好如故,李东阳很感慨,“展玩累日,为之叹惋不能已”。
1515年,《清明上河图》竟然为李东阳所有,他感慨系之,在画幅后留下了第二篇跋语。这是一段八百余字的长跋。在这篇跋语的开头,李东阳写道:
“右《清明上河图》一卷,宋翰林画史东武张择端所作。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塚然。故其盛如此也。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人形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
李东阳对“上河”的解释是时俗所尚,就如同他那个时代的人在清明节外出扫墓一样。接下来他浓墨重彩对画面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描述,他对画面的观察细致入微,笔触所及,毫发毕现。由此可见,李东阳对《清明上河图》钟爱之至。他称赞该作:“所谓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而笔势简劲,意态生动,隐见之殊形,向背之相准,不见其错误改窜之迹,殆杜少陵所谓毫发无遗憾者。非蚤作夜思,日累岁积不能到,其亦可谓难已。”
李东阳在跋语的后部分,集中笔墨阐述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和传绪问题,说自己“凡三见而后得也。”这是李第三次见到《清明上河图》,这一次竟然成了该作的主人。
李东阳跋语的落款是:“正德乙亥三月二十七日,李东阳书于怀麓堂之西轩。”明正德乙亥为公元1515年。这一年李东阳68岁,次年,他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