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老人捐赠珍贵档案 见证株洲曾是“全国首个吨粮地级市”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市志·农业卷》获奖证书。 记者/廖智勇 摄

    ▲邹云享收藏的《人民日报》。 记者/廖智勇 摄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廖智勇)1995年,株洲成为全国第一个吨粮地级市,1995年《株洲市志·农业卷》获评地方志一等奖……近日,经市农业农村局推荐,原市农委、市农业局退休干部赵寿南、邓昭强、邹云享向株洲市红色档案专馆捐献了一批珍贵资料,重现了上世纪末株洲的一段光辉往事。

    株洲曾是全国首个吨粮地级市

    “1995年,湖南省株洲市种植双季稻173.2万亩,稻谷总产量173.2万吨,平均亩产1021公斤,成为我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过吨的地级市。”19日上午,原市农业局局长邹云享在家中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报纸,这是一份1995年1月14日的《人民日报》,他用红笔标注了株洲成为全国亩产成建制过吨地级市的新闻。

    邹云享说,那一年,《瞭望》《人民日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株洲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对该事件进行了整版或大篇幅报道。“当时全国都缺粮,全国产粮看湖南,而株洲是湖南吨粮田建设的先行者。”谈及往事,老人兴致盎然。

    据了解,我市从1986年开始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展吨粮田建设,经历了试验示范、大面积推进和成建制开发三个阶段,相比其他市州,株洲无论气候环境还是资金、技术都没有明显优势,能在全国地州市崭露头角,靠的是一股“闯劲”。

    增设火车停靠点,方便各地来株学造林经验

    90岁的赵寿南是原市农委委员,他向市档案馆捐赠《株洲市志·农业卷》1995年获评株洲方志文化首届研讨会地方志·专业志一等奖的荣誉证书、《株洲市志·农业卷》印刷版本以及介绍株洲人工造林经验的内参资料《七分山的希望》。

    《株洲市志·农业卷》,共50余万字,从农田水利、种植业发展、蔬菜生茶、养殖业、林业、农业机械、乡镇企业等全方位介绍了株洲农业发展情况,因内容翔实专业、编撰精美、图文并茂受到评审组青睐,获评地方志、专业志一等奖。

    谈及介绍株洲人工造林经验的内参资料《七分山的希望》,赵寿南骄傲地说,当时人工造林经验全国学株洲,原株洲县朱亭镇增设火车停靠点,方便外地考察团来访。

    原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邓昭强则捐赠了1988年《株洲井冈山老区(酃县、茶陵)经济开发区座谈会的名册》等档案资料。他还向市档案馆展示了炎陵县第二大骨干水电站筷子篓水电站建成投用、醴陵官庄水库建成投用的相关照片,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水利工程发展史。

    “株洲是全国闻名的工业城市,没想到在农业、林业领域都取得过如此辉煌的成就!”市档案馆科技信息科副科长感慨。她还表示,赵寿南、邓昭强、邹云享收藏的资料较好地反映株洲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成果,是珍贵的档案资料。株洲市红色档案专馆开馆后,这些档案资料将进行专柜展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