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后世考试制度的“南北榜案”主考官是茶陵人刘三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琳

    明朝洪武三十年,也就是1397年,那年朱元璋69岁,大明一如既往地举行三年一次的科举会试,这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九次科举考试,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齐聚南京参加考试。

    二月份的科举会试如期而至,但是主考官却迟迟还没有确定,毕竟是一场决定无数人命运的考试,同时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经过几番斟酌,朱元璋最终选定了茶陵人刘三吾作为主考官。

    这个刘三吾可不一般,当时他已经是85岁高龄,还是翰林学士,按当时的说法,刘三吾就是当世大儒,明朝的科举条例、刑法《大诰》等都是刘三吾编写的,他不仅学识渊博,为人慷慨坦荡,自号“坦坦翁”,是“三军不可夺志”的品行高尚之士。

    据《明史》记载,有一年,刘三吾的女婿、户部尚书赵勉贪污犯法,但刘三吾并未徇私舞弊,也没有因朱元璋高度信任自己而替女婿求情,反而主动请求将女婿下狱论法,并且刘三吾还上书自责“素失教诲”,请求引咎辞职,“以励廉耻”。

    据《震泽纪闻》记载,朱元璋时期有一名御史名叫王朴,作为陕西人的王朴刚直不阿,多次与朱元璋直面相争,最终被朱元璋下令斩首处死,临刑前,王朴在路过史馆时大声呼叫说:“学士刘三吾听之,某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王朴。”

    尽管刘三吾担任主考官,那年科举依旧出现问题。经过廷试,终于确定了51名进士。放榜那天,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看哪些人榜上有名。

    抬头一看,状元陈 ,福建闽县人。再一看,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山阴人。继续一看,令所有人咂舌惊目,录取的51名进士,全部为南方籍考生。

    如此“奇观”,可谓是前所未有。很快,有人便发现其中的蹊跷之处,此次负责会试的主考官刘三吾和副考官白信蹈,都是南方人。于是乎,这些落榜的北方考生,纷纷群聚在酒馆、茶楼和客栈,指责科举不公,有的甚至愤怒地上前撕掉皇榜,到礼部门口击鼓鸣冤,状告刘三吾、白信蹈等,更有甚者当众拦截官员轿子,申冤上诉。

    消息传到了朝廷,大官们也是一脸震惊,还有这事?先后有10多名监察御史上书,要求朱元璋彻查。

    于是,朱元璋下令,成立12人的调查组,人员包括1394年的状元张信,以及刚被录取的状元陈 ﹑榜眼尹昌隆﹑探花刘仕谔,包括其他各种官员,每人于落第卷中再选取十卷,经合议后,补入新科录取名单。

    调查组从三月初十干到四月末,审了120张试卷。最后张信代表阅卷组12人上奏皇帝,认为该次殿试的北方士子试卷“文理不佳,甚至有犯禁忌之语”,确实不如南方士子优秀,并以评卷时采取糊名制、誊抄制,公布前根本不知道谁是南方人、谁是北方人为由,反对增补北方士子议案,主张维持原有录取结果。

    朱元璋拿到调查结果后,不顾病体沉重,龙颜大怒,直接下令将新科状元陈 、主持复审试卷的前科状元张信,以及副考官白信蹈等人斩首弃市,而时年85岁的主考官刘三吾因年纪较大且德高望重,姑且免死,改为充军戍边。

    同年五月,朱元璋又宣布重新进行会试,并亲自阅卷,所录取之61人全部为北方士子;六月,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专门录取山东人韩克忠为状元,以安北方士子之心。

    至此,前后历时三个月的“南北榜案”落下帷幕。经此事件,朝廷认识到除了考试公平外,还需关注地域公平,这样才有利于统治平衡。

    此后,在明仁宗、明宣宗两代皇帝的共同努力下,科举考试形成了南、北、中三卷“三足鼎立”格局。后来,这一制度一直流传至今,遂为高考分省录取制度之缘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