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疗 架起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爱心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宋芋璇) 8月11日,在石峰区毅阳残疾人工疗站,一群“特殊”的学生正在参与岗前培训,技术老师何林在学生中耐心地示范操作细则。

    在这里,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相当于几岁的孩子,工疗站不仅是他们上班的地方,也是他们学习、成长、融入社会的桥梁。

    两个关键人物 为这群“大孩子”撑起保护伞

    一直以来,汤毅都在和智力残障人士打交道。最早,她是残疾人学校的老师,为了给学生创造融入社会的机会,她常常带着孩子们去街头义卖手工作品。

    2019年,株洲华昊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钟荣志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汤毅的所作所为,萌生了一个想法:为残障人士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坚定生活的信心。

    这个想法与汤毅一拍即合。经过两年的筹备,毅阳残疾人工疗站正式成立。汤毅介绍,工疗站目前有专职教师6人,接收了23名智力残障人士,最小的16岁,最大的51岁。虽然实际年龄差距大,但多数的心理年龄都是六七岁的孩子,所以她亲切称自己照顾着一群“大孩子”。

    从生活技能到劳动课程 工疗站不是“托儿所”那么简单

    支持和帮助鼓励残障人士就业是毅阳残疾人工疗站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

    可是,这些“大孩子”初到工疗站时,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为此,汤毅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居家技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活常识、生活数学……每天上午9点,学生来到工疗站,直至下午4点半回家,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技巧,积累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

    为了纠正学生的体态,让他们更好自信从容地融入社会,汤毅还想为他们开一门艺术课。为此,自己学艺术的女儿主动提出来帮忙,开始带着“大孩子”们上形体课,学舞蹈。

    在市、区残联的指导下,“工疗”+“娱疗”的模式让这群大孩子掌握了基础的劳动和生活技能,工疗站不再是简单的“托儿所”,而是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爱心桥”。

    经过学习,一些学生摇身一变,有了新的身份——工人、养殖员。钟荣志经营的华昊机电设备公司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实习工厂。

    根据残障人士的实际情况,钟荣志联系了醴陵正招雨衣厂和广州灯具厂,从那里揽来雨衣系带和灯具扎线等业务。与此同时,还在自己的厂区里划出一大片区域,让学生学习养殖技术。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今年就有500余只鸡出栏。

    不仅如此,钟荣志还为他们改造、采购了一批全自动化的设备,“全自动化的设备会使零件加工既简单又轻松,而且相对更安全,只要保持专注和耐心,认真工作,一个月就能获得1500元左右的收入。”钟荣志说,随着该项目订单量的增加,今后工人们的工资也会“水涨船高”。

    为了让学生尽快步入正轨,汤毅白天在工疗站,晚上就住在工厂宿舍,督促他们洗漱、教他们使用洗衣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循循善诱地鼓励他们,这样的两边奔波,持续了一整年。

    “大孩子”文裕饶上班四年了,已经算得上“老职场人”了。文裕饶的家人表示,有了固定收入和工作,让文裕饶停滞不前的人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他自信、自爱,“这些改变,让他相信自己是有价值和尊严的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