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罗珺

    50多万字,上海著名女作家王小鹰的《纪念碑》读完,放下书,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后,便紧闭了嘴唇,像那奔腾的河流入海,暂时完成了归宿。但我知道,由这块凝结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主义和浓郁的古典主义的“纪念碑”会衍生一幕又一幕的碑文,挺立在心中,就像入海的河流,必定还要在海洋中完成升腾。

    在江苏阜宁县的芦蒲村,有一座建造于1943年夏天的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塔的塔顶是一尊手举钢枪,凝视远方,威武不屈的新四军战士雕像。这座纪念塔,这尊雕像的作者,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但一曲“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了动人的歌谣……”却是家喻户晓,人人都能传唱。这尊雕像和这首歌谣的作者,就是王小鹰的父亲——芦茫先生,一位新四军的战士,战场上的诗人。

    王小鹰的母亲王庄霄更是一位传奇的革命老人。1938年刚满19岁就成为新四军教导队女生队的第一批学员。20岁出头的年纪,就当上了盐阜区阜东县八滩区的区委书记。在一次又一次的抗日反扫荡战役中,出生入死,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当时,恼怒的日本鬼子曾打出悬赏:“谁捉到土八路王庄霄,赏20块银元和粮食”。

    王小鹰作为新四军的女儿,以红色父母的传奇经历为素材,酝酿了20年,不懂网络,不会电脑,用五年的时间,用手中的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创作了一部50多万字的悲壮而又恢宏的《纪念碑》,致敬父母,致敬历史,致敬历史中伟大的人民!

    小说的核心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一个区长(原型母亲)一家的故事,围绕在她身边不同立场、阶层的人们都被新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唤醒了生机,在大时代中面临种种变数和问题,历经蜕变和成长。一代人以不同的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新一代也经历了时代的考验,释放出自己的特质与选择。

    “小说展现了悲壮的历史场景和丰富多彩的人物世界,岁月深处,历史旧案中隐藏的伤痛,时代的各个面影彼此交融,波澜壮阔。一群年轻的新四军战士,始终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历经灾难也没有泯灭,在新时期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这一部《纪念碑》并不是对往事笼统的纪念,小说穿插于现实与历史,改革故事与革命往事。这是两代人的光影,一方面回望父母辈,一方面又反思当下,借英雄的理想之光照亮我们曾经的软弱和迷茫。

    “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并为之而奋斗。”作者以罗曼·罗兰的话语作为小说的题记,蕴含着作者最认同最欣赏的生命情怀。

    作者的这种情怀,曾经在6年前就为之敬仰并触动心弦——

    6年前的3月,在《收获》双月刊读到了王小鹰的记忆散文《苏北行》。作者全篇记录了母亲去世后,四个在国外的妹妹在作者的率领下,追寻父母的青春足迹,瞻仰父亲当年主持设计并雕塑塔顶新四军战士像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探寻作者在烽火岁月时的出生地……

    作者写完这篇《苏北行》,正式开始执笔了《纪念碑》。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也正是读完了《苏北行》,内心奔涌如潮。从此,我也通过阅读和撰写一篇篇文章,来追忆父亲,完成对故乡的确认,也开始记录母亲的一生和平常岁月。

    不得不说,正是由于我不断地阅读文章,才芬芳了我的岁月,丰饶和成就了我精神上的浩瀚故乡。也正是因为我一次次用文字记录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为灵魂种下粮食,才会让我生命的原点永不泯灭、生生不息。

    临近中元,谨以此文点亮座座丰碑,点燃盏盏心灯,照亮那些远去的伟大、普通的灵魂和回家的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