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平
我与书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从读书、教书到写书,一路走来,与书为伍的快乐,贯穿我清贫却又富有的一生。
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在山沟沟的我十来岁。那时几乎找不到课外书,有幸的是,我满祖父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小学教员,他藏书不少,儿时的我便有了更多看书的机会。满祖父视他那些泛黄的旧书如珍宝,一般人是没有看这些书的福分的,更何况有好些书那时是不能公开看的。
满祖父家是我小时候最常去的地方,因为我爱上了他家的藏书。我在满祖父那最早看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孙子兵法》等名著都是线装本,记得书中有好多地方满祖父用毛笔做了阅读批注,这让我看起来方便多了。那时只要手上有本书,我就可以在他家看得如痴如醉,一呆就是一整天。当时,读书的那种紧迫与喜悦,以及难以言明的痛快和满足,令我至今不能忘怀。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自然每日能与书为伍。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刚参加工作的我总觉得书还是自己拥有的好,读起来方便,但囊中羞涩,于是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收购旧书报。
书报的魅力不在于新旧,而在于它的阅读价值,我如是想。
旧书报收购回来后经过一番修补与装订,再用牛皮纸一包,嘿,“改头换面”了。然后,再分门别类放至书柜里,还真像那么回事,书友们见了也不免生出几分羡慕之心。
下雨的星期日,琐事杂务相对少一些的夜晚,正好把自己整理好的书报拿来慢慢地品读。读到喜处,会禁不住摇头晃脑,乐不可支;读到悲处,泪水会不知不觉滴落在书页上;读到奇处,又不禁手舞足蹈,击掌叫绝;读到疑处,穷追不舍,七转八拐,直到柳暗花明。
如今,读书的条件很好了,不用再为没好书读而发愁,村里、单位、学校,甚至有的路边都有图书室、阅览室,好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经过了无书可看的年代,我对现在优越的读书条件倍感珍惜,常常徜徉书海,其痴、其醉,犹同咸亨酒店站着用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个中滋味局外人是无法体会的。后来书读多了,有时便将秦砖汉瓦般的文字重新排列组合一番,多年来有不少被编辑大人变为铅字,于是,我的生命便多了一份生机,多了一份活力,多了一份创造,也多了一份小小的收益。
感谢书本,大半辈子走来,是书中神奇的文字洗涤我们许多的凄苦与无奈,滋润我心田乃至整个人生。书,给予人们的永远是知识、智慧、欢喜,及向善向上的力量。
书本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阅读能让你活得充实而精彩,与书为伴,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