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庙北迁到茶陵县城之南200多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段立新

    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出的使者在当时的茶陵县(包括现在的茶陵县、炎陵县)桥梁岭下5公里之外的鹿原坡找到了炎帝陵。

    从这一年开始,赵宋朝廷“爰即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在白鹿原炎帝神农氏陵墓前建了一座炎帝庙,庙堂上悬挂炎帝神农氏的肖像,作为朝廷举行炎帝神农氏祭祀大典的法定场所。

    在宋代,炎帝庙一度由鹿原坡北迁到当时的茶陵县县城金州城之南2.5公里远的西昌山,朝廷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法定场所随之北移,前后持续了200多年。

    据乾道《茶陵图经》和《舆地纪胜》等文献记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开宝(968年至975年)年间,或者太平兴国(976年至983年)年间,朝廷委派衡州刺史龙景韶为使者,代表朝廷赴鹿原坡祭祀炎帝神农氏。龙景韶一行人乘船到达桥梁山河段时,天降暴雨,桥梁岭一带山洪暴发,打翻了龙景韶乘坐的大船,一部分随行人员遇难。

    有鉴于这样血的教训,朝廷接受大臣的建议,下旨将炎帝庙北移到茶陵县县城之南2.5公里远的地方,取代鹿原坡炎帝陵而成为朝廷祭祀炎帝的法定场所。鹿原坡炎帝陵,还有这里的炎帝庙则交由炎帝陵附近唐代建造的佛寺里的僧人看管,由僧人代为祭祀炎帝。

    当时,茶陵县的县城在现在的茶陵县思聪街道大兴村城前组境内,号称“金州城”。在金州城之南2.5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叫西昌山,北移金州城之南2.5公里的炎帝庙就建在西昌山。茶陵南宋古城建成使用之后,这座炎帝庙改称神农殿,是茶陵县及元、明、清时期茶陵州一年一度祭祀农神的神坛——先农坛的一部分。这座神农殿在“民国”时期俗称一化坛神农殿,位于现在的茶陵县城凤凰小区。

    上世纪四十年代,湖南省立二中迁入茶陵,湖南省立二中的初中部一度设在一化坛神农殿。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茶陵县粮食局在这里修建库房时,推平了一化坛神农殿旧址,一化坛神农殿的残垣断壁,连同庙宇正门上的竖书木匾一同埋在粮站的库房下,从此以后,这座炎帝庙(后来的神农殿)全然淡出茶陵人的视野。这些都是“后话”。

    在开宝(968年至975年)年间,或者太平兴国(976年至983年)年间至淳祐八年(1248年)之间,西昌山炎帝庙一直是朝廷祭祀炎帝的法定场所。

    淳熙十四年(1187年),衡州刺史刘清之认为炎帝陵和鹿原坡炎帝庙交与僧人看管,由僧人代为祭祀炎帝,这有点不伦不类。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朝廷恢复在炎帝陵前祭祀炎帝的制度。当时,南宋朝廷并没有批准刘清之的建议,只同意由衡州府主持修复鹿原坡炎帝庙。淳祐八年(1248年),湖南安抚大使、潭州知州陈韡再次向朝廷提出这样的建议。这一次,南宋朝廷批准了这份建议。

    至此,朝廷不再在西昌山祭祀炎帝神农氏。

    在宋代,今茶陵县内建造的炎帝庙(含神农殿等纪念炎帝神农氏建筑)或许有两座,一在火田镇泰和仙(原八团乡境内),一在西昌山(现在的茶陵凤凰小区)。

    泰和仙炎帝庙始建年月不详。明清两代的《茶陵州志》记载说,它有前后两殿,前殿供奉炎帝,后殿供奉赤松子、张良。这样的格局始于宋代。

    在明清时期,茶陵先后在今高陇新高及原平水镇水源村三益坪、原潞水镇农元村神背组建造了炎帝庙或神农殿,纪念炎帝神农氏。到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神背神农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