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碗】人间烟火——探访千年瓷都系列报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汉陶釜,古人用来煮食物用。

    ▲五代青瓷碗。

    ▲醴陵出土的唐长沙窑青釉褐绿花卉纹碗。

    ▲1974年版釉下五彩四季花碗瓷。

    ▲清宣统釉下五彩菊花纹盖碗。

    ▲宋青白釉刻莲瓣纹碗。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尹二荣 肖蓉 通讯员/陈君 陆杏聪

    编者按

    瓷都醴陵,湘楚古邑,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醴陵陶瓷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百年前,醴陵釉下五彩瓷让世界“惊鸿一瞥”,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后,醴陵一直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烧制生活瓷,如陈设瓷、宴会瓷和礼品瓷;如今,醴陵生产的杯、碗、盘等日用瓷年产量近100亿件,远销海内外,广受世界人民喜爱。

    从醴陵古窑到红色官窑,从渌江河到中南海,从中国到世界……醴陵陶瓷业历经风雨,凤凰涅槃。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国瓷大业”·探访千年瓷都系列报道,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一起探访醴陵瓷业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人们用怎样的器具食得一“碗”人间烟火?从粗陶到细瓷,从简单的方格纹到精美的釉下五彩,醴陵陶瓷跨越千年,尽管千变万化,却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炉火旁、餐桌上。

    汉代

    史前时期,渌水先民筚路蓝缕,凝土为陶,传至商周从未间断。至秦汉,醴陵封国置县,制陶规模益盛。

    经最新考古发掘,约1900年前的东汉中晚期,醴陵渌水流域就有成规模的产业化生产生活用瓷和硬陶器的传统,出土的文物有罐、壶、釜、盘等,有方格纹硬陶片和方格纹青瓷片,胎质坚硬,多呈青灰色,釉多施于器物口沿和肩部位置。

    五代

    五代时期,从醴陵窑遗址区“毛家岭窑址”出土的器物来看,瓷片远少于窑具,可见该窑烧造瓷器工艺非常成熟,成品率很高。而窑址主要以烧制碗为主,其他器类还有执壶、罐、钵、盏、缸、坛、杯、网坠等,多施青釉、青黄釉。这些瓷器均具有五代时期青瓷器特征。

    唐代

    醴陵地区也出土了很多唐代铜官窑釉下彩(长沙窑)产品。在唐代,长沙窑产品已是名声显赫,远销东亚。而醴陵与长沙相距仅百公里,制瓷技艺相互受一定的影响,作为长沙窑的“代加工厂”开始兴盛。

    当今

    今日醴陵,瓷彩生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釉下五彩瓷技艺制作的精美餐具、茶具等,走进越来越多平常百姓家中。

    自动化生产、3D打印等新技术生根发芽,醴陵日用陶瓷品类齐全、销量攀升,包含餐具、茶具、文具、酒具等近2000个品种。当地现有华瓷股份、陶润实业、新世纪陶瓷、泰鑫瓷业、港鹏实业等日用瓷规上工业企业87家,日用瓷年产量近100亿件,远销美欧、日韩、中东、东南亚、南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

    上世纪初期,战乱频频,醴陵瓷器经历风雨,随波起伏。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瓷器以过硬的品质经受住历史考验,迎来蓬勃发展。1958年起,醴陵开始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生活用瓷,并生产国家宴会瓷、国家陈设瓷、国家礼品瓷,被誉为“红色官窑”。1974年,醴陵为毛泽东生产釉下五彩四季花碗瓷等成套生活用瓷,创造了“毛瓷”极品。此后,醴陵还为邓小平、江泽民等特制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瓷。

    清末民初

    清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移民来湘的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发现大量瓷泥,经过发展,醴陵开始规模化生产民间粗瓷。清朝中后期,醴陵共有粗瓷厂480余家,年产釉下青花粗瓷8000多万件,产品销往全国很多大中城市。

    清末民初,为实业救国,醴陵立学堂、办新厂、设公司、制造高级细瓷,大力发展制瓷产业,惊艳世界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由此诞生。

    宋元

    距今800余年的宋元时期,醴陵陶瓷生产制作的规模与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度。尤以南宋的青白瓷系产品为上乘,如釉质较厚晶莹明亮翠玉般的瓷碗、素雅别致的印花瓷盘等。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醴陵陶瓷博物馆提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