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大修:科技让国宝“芳龄永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研究人员在对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进行调查。 视觉中国供图

    奉先寺正壁主尊为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造像,面相丰满圆润,庄严典雅,睿智的眼神俯视众生。

    石窟“生病了”。渗漏水及危岩体,一直是威胁此地文物安全的主要病害。从去年12月起,卢舍那大佛周围搭上了“支架”,套上了绿色的“手术衣”。

    龙门石窟研究院组织实施“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漏水治理和保护工程”,为奉先寺设计了独特的“诊疗方案”。

    从“把脉”到“开方”,科技成了好“医生”

    如今,渗漏水治理仍是石窟保护工程的重点、难点。

    治病讲究“望闻问切”。研究人员利用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数字化技术等,进行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和方案编制。

    把脉问诊,“病历”写好,还要开具对症“药方”。

    根据奉先寺地形地貌和裂隙渗水机理,团队采取封堵和疏导排水相结合的措施,开具“五大药方”:利用大佛右上角的天然溶洞截断和疏导裂隙水;在奉先寺山体顶部进行裂隙灌浆封堵,铺设膨润土防水毯;对山体顶部两条规模较大的构造裂隙带进行开凿封堵治理;修整神仙洞内排水系统,把山体渗水沿自然垂直溶洞引导到伊河里;使用修复砂浆修整卢舍那大佛窟檐缺失部位,修整窟檐滴水线防止雨水倒流。

    五大“药方”君臣佐使,环环相扣,共同编织了龙门石窟防止渗漏水的“保护伞”。

    在“抓药”上,施工人员另有玄机。

    “我们使用的是偏高岭土类灌浆材料。这种材料近些年在龙门石窟渗漏水治理工程中被普遍使用,治水效果比较好。”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子龙介绍。

    “上工治未病”。龙门石窟对奉先寺进行“大修”的同时,还联合多个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科研团队,对奉先寺展开了详细而全面的病害调查评估与石窟寺考古工作,对其进行全面“体检”。

    报告形成后,大佛的“身体状况”将一目了然。

    给石窟“体检”,收获考古新发现

    有赖于给石窟“体检”的高科技手段,研究人员在大修之余收获了多个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

    佛像可能“化了妆”?

    卢舍那大佛表面首次发现金、银等元素。研究人员除了在卢舍那大佛身体表面发现绿色、红色、黑色颜料外,还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只是因受到风化、渗水等影响,残存很少。

    此外,奉先寺普贤菩萨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质,厚度均匀,与岩石结合紧密。经过现场X射线荧光初步分析,其成分主要为铅白。铅白即碱式碳酸铅,古代称为胡粉、铅粉和水粉等,在《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中有确切记载。

    铅白是古代画图和化妆品的重要颜料,具有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好的特点。它不但为颜料附着、金箔黏结提供良好界面,也为后期抵御自然风化发挥了一定作用。

    这意味着,龙门石窟佛像在建造之初很可能“化了妆”,不仅涂了“粉底”,还化了“彩妆”。

    菩萨“戴美瞳”?

    调查发现,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左眼眼珠保留外侧一半,表面有一定风化物覆盖。表面清理后可以看出,琉璃呈暗绿色,质地均匀,熠熠闪光。根据初步测试,琉璃眼珠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石英)和铅,与古代琉璃一致。

    (摘编自《科技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