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已改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阿雯

    小时候看武侠剧,发现那些江湖儿女在面对他人诸如“敢问大侠尊姓大名”之类的询问时,总爱在说出正式姓名前加上一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前缀,颇有些坐得正行得端的气派,莫名让人心向往之。然而,直到上了中学,我才知道自己的江湖梦其实早已破碎,原因无他,我改了姓。

    我如今的姓氏为“赖”,可以说,自打懂事起,“赖”姓就给我带来了诸多不美好。学生时期,类似于“赖皮”“无赖”“赖子”之类的绰号层出不穷,更有甚者,一些调皮的男同学还以“赖蛤蟆”相称,着实让人火大。刚开始太怂,只会偷偷抹眼泪,后来被调侃的次数多了,愤怒值飙升,胆子也跟着大了起来,跟同学干架就成了常事,可哪怕今天双方都鼻青脸肿回了家,却丝毫不耽误人家第二天照样张口就来。

    待得年纪大些了,对这些无聊的称谓习以为常了,打架自是不会再有,可终究做不到充耳不闻,心里难免有些不快。

    忘了具体是哪年,只记得那时已上初中。有次家人聚会,长辈们闲聊中说起家族的姓氏,我才得知,原来自己的姓氏竟是被误写而来,真实姓氏应为“李”。为何会造成“李冠赖戴”的结果?故事起源,要从爷爷少年时在广西老家被抓壮丁说起。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一天,爷爷正一个人在田里耕种,休息时从田间起身抬头,恰巧遇上了一支国民党的军队。年轻的男丁,在当时可谓是“香饽饽”,来不及说明情况,甚至来不及跟家人告别,无辜的爷爷就这么被抓着入了伍。由于年龄小,他以“伙头兵”的身份跟随部队一路从广西来到了湖南,中间历经种种磨难暂且按下不表,总之最后是定居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人口登记。此时,爷爷虽已入湘多年,可到底乡音难改,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两人不说鸡同鸭讲,但沟通起来也是颇为费力的。据说,爷爷说自己名字时,姓氏“李”的发音与“赖”极为相似,加之爷爷老家所在的两广地区“赖”姓不少,于是工作人员误将“李”登记为了“赖”。“是这几个字吗?”工作人员写好后,还特意将本子递给爷爷确认,可他大字不识一个,根本分不清这两个字的区别,只想着早点搞完好回家干活,于是忙不迭点头。阴差阳错之下,我家的姓就这样改了。

    照理说,这姓氏改了就改了,毕竟也没人知道真实情况。那谜底是如何揭开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知青的大姑因为表现优异,党组织准备发展她入党,遂对其开展政审,却发现父系一支的家庭关系模糊不清。此时,小伯刚通过了参军入伍的体检,也迎来了政审,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那时,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两支政审小分队就这样一南一北在互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下各自出发了。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历经各种困难,前后脚找到了爷爷的老家所在地。

    此时距离爷爷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了三十来年。老房子不见踪影,周围的一切看起来有种熟悉的陌生感,这让他不敢确认这里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老家。正在一群人茫然无措之际,一个声音传来:“真的是李家失踪的山伢子啊!”附近有位路过的老邻居认出了爷爷,大声过来打招呼。真相至此大白。大家从邻居的口中才得知,原来爷爷的真实姓氏为“李”,家中排行老二,家里其余数口人都在战乱中殒命,老房子也早已坍塌。

    “为何发现了错误,也没有纠正过来,改回我们真正的李姓呢?”听完这段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故事,我并未沉浸其中,倒是忍不住问了长辈这个问题。“已经用了几十年了,户口本之类的资料上都是用的赖,用惯了就懒得改了。”大家都觉得这不是个问题,习惯就好。

    有时候想想,与更改姓氏比起来,爷爷更在意的应该是多年的背井离乡吧。如果当年不是因为战争的缘故,他应该是能继续在家开心当他的二儿子,为父母尽孝道、与兄弟姐妹手足情深,过着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吧?

  • 上一篇
  • 下一篇